第179章(4 / 4)

毒凰来仪 肃元帝时候 6199 字 2个月前

,免得招来肃元帝的怒火。丞相这个老狐狸却是闭门谢客,谁来都不见,摆明了不掺合这件事,其他老臣也一样,这种时候谁蹦跶谁死。果然,没多久肃元帝就下旨贬了一批人的官职,更当庭训斥了几个成年皇子,随便封了几个王位就要他们在年底赶往封地。这些封地自然都是些贫瘠之地,远不说,还危险重重,几位小王爷是满心的不甘心。

可他们又能怎么样?到了前往封地的日子,御林军会亲自来护送他们,除非他们想造反,不然只能接受肃元帝的安排。而在众人都被迫安分了点的时候,忽然传出一个消息,却是肃元帝打算立太子的嫡长子为皇太孙,若太子有个万一,便直接传位于皇太孙。消息一出,众人又不安分了,***自是最高兴的,因为太子的嫡长子才华能力都不输肃元帝和太子,皇位传给他,倒也是十分合适的。

但这位准皇太孙却不怎么欢喜,因为他现在唯一希望的便是太子尽快好转。

第二百七十四章 初露端倪

凤国风雨将至之际,熙国也不安分,甚至比凤国的氛围还要紧张,因为在某一个晴朗的日子里,熙国皇城突然天降雷火。 雷火来得毫无预兆,又来势汹汹,无人能够抵抗,一时间,皇城大乱,百姓哀嚎,便是几位重臣的府中也遭了殃。

三朝元老已处于半隐退状态的熙帝恩师,更是被雷火击中,当场身亡,连着最宝贝的小孙子也被雷火弄得断了一只腿。这还不算完,雷火还击中了皇宫正殿,毁掉了历代熙国皇权象征的梁柱,若不是正值晌午,错过了早朝时间,正殿内只有几个洒扫的内侍宫人,怕是熙国就要天变了。雷火持续了半个时辰才渐渐消失,如来时一般没有预兆,缓过劲来的人们是哀嚎四起,跪求上天垂怜,饶恕他们。

雷火来得太过蹊跷,太过突然,钦天监又没能及时拿出一个说法,流言便无可避免的传扬了开来。有人认为这是熙帝大刀阔斧改革惹来的先祖怒火,有人认为这是熙国存着祸国妖孽,上天不忍熙国国灭,故才降下雷火示警。也有人认为这是报应到了,熙国开国皇帝对降天女帝做下的事,终是由他的子孙来偿还了。

在一片混乱之际,熙帝拿出了铁腕手段,连下数道旨意,很快就控制了局势,但仍是堵不住悠悠众口,要知道人祸可解,天灾难敌。更别提这次的天灾如此诡异,断掉的梁柱还摆在正殿上,像是在提醒着什么。如此危局,当以安抚百姓为重,熙帝便下了罪己诏,更愿前往国寺诵经十日,为熙国祈福,乞求上苍宽恕。

一国帝王如此,的确安抚了民众慌乱的心,加之行之有效的救灾行动已经步上了正轨,民众便渐渐冷静下来,着手重建家园的工作。但就在局势初步稳定的时候,入国寺祈福的熙帝却被贼子行刺,生死不明,虽有心腹大臣瞒住了消息,但仍是没能瞒多久。很快,熙国就知道了熙帝被刺的消息,再次混乱了起来。

熙帝昏迷不醒,生死不知,群龙无首,各皇子蠢蠢欲动,各派系亦是动作频频。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皇后持熙帝亲笔诏书出现,当众册立才德兼备的五皇子为太子,在熙帝养伤期间,在众臣的辅佐下打理国事。有人不服,质疑诏书的真实性,因为五皇子是皇后亲子,难保不是她为了儿子能够登位,伪造了诏书。

面对质疑,皇后却是淡淡一笑,将诏书交给几位在朝中颇具威望的老臣,让他们来辨别真假。最后的鉴定结果,自然是诏书是真的,且老臣还鉴定出这份诏书是早就写好了的,不但堵住了那些质疑熙帝写下这份诏书时的精神状态的皇子的嘴,更让众人看清了熙帝的心,原来他们争死争活都没用,熙帝早就做了决定。

五皇子是中宫嫡出,占了“嫡”的名义,名正言顺,有贵为皇后的生母护持,又有皇后母族和五皇子妃母族的支持,更有几位大臣的认可,自身能力也不弱,熙帝交给他的政事,往往都能处理得很好,进退得当,该仁则仁,该狠则狠。由他来担任太子,最是合适不过,其他皇子便是再不甘心,也不能不先妥协下来,除非他们有那个条件和时机去造反,否则就乖乖夹紧尾巴,静观事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