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太子得势时,太子把仆人送给曹家是完全可能的。秦之孝夫妇的原型,应该是太子送给曹家的。写到小说里,把来自太子一系的上中下人物,全设计成姓秦,是顺理成章的。正因为秦之孝夫妇的原型来自太子家,太子彻底被废黜后,这样的人物就很尴尬。他们原来光彩的背景变成了不洁,因此他们只能是装聋作哑,女方去认凤姐为干妈,在别人面前喊凤姐为娘,目的就是希望在时间的流逝里,人们听惯了,就会渐渐忘记了他们的来历,而觉得他们天然就是跟凤姐等贾府主子一体的。但是,当他们回到自己的私秘空间里时,他们却难免要窃窃私语,谈起“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的事情,慨叹不已。
按说他们在荣国府里已经攀到了大管家的地位,完全可以把女儿红玉安排到头二等丫头的地位上,但他们却没有那么做。红玉出场时,只是怡红院里一个拢茶炉子喂鸟描花样子的三等丫头,这也是他们处事谨慎的一种表现吧。可是,也正因为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听到过父母关于时局白云苍狗与人生多变之叹的话语,红玉也才能说出“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那样惊心动魄的话来。
仔细研究各个古本《石头记》,就能感觉到,曹雪芹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写过秦可卿“画梁春尽落香尘”和元妃省亲以后,他似乎就不再打算加强书里的政治性因素,甚至还做了些减弱政治因素超越政治诉求的努力。其中一项调整,就是把秦之孝改姓了林,那么,本来该叫秦红玉的角色,也就改叫林红玉,更进一步简称为小红。
小红在曹雪芹笔下,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前八十回里,小红两次上了回目,一次是第二十四回,一次是第二十六回,这是非同小可的待遇。曹雪芹究竟想通过小红这个角色,表达出什么样的意蕴呢?
4
“你也玉,我也玉,得了玉的益似的!”凤姐的鄙夷之声里,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幸福只属于某些有特权的人,普通人,特别是奴仆,不配使用幸福的符码;如果使用了,那就特别地令特权享有者不齿。
玉是一个好看、好听,又意味吉祥幸福的符码。据脂砚斋一条批语透露,曹雪芹把秦可卿、秦钟设计成姓秦,跟一首南北朝时候梁朝刘瑗写的诗有关系,那首诗里有两句是“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古本《石头记》第七回又有首回前诗:“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这么合起来一想,很明显了,秦可卿是十二钗里跟宫花有“相逢”关系的人,她未嫁到贾家来以前,“先名玉”!如果小红父母确是来自秦氏一系,则给她取名为红玉,想沾点玉字的光,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有一位“二十年来辨是非”的人,她可是政治警惕性特别地高,那就是贾元春。她回荣国府进大观园省亲,见到贾宝玉给怡红院题的匾是“红香绿玉”,立刻改成了“怡红快绿”,尽管她弟弟名字里有玉字,但是她那时一定想到了“未嫁先名玉”的秦可卿,就算秦可卿已经死了,她也还是要尽量避免在题咏上使用玉字。曹雪芹这些细微的描写,如果不进行文本细读,进行深入探究,那可真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
薛宝钗是一个敏感的人,她虽然弄不明白元春为何见不得玉字,但看到贾宝玉的诗稿上仍写出“绿玉春犹卷”的字样,便立即提醒他应用“蜡”字来取代“玉”字,以免跟元春“争驰”。宝玉听从了,但也一样不明白他姐姐何以那么见不得玉字。
一个字,当它的符码性质引起人特定联想时,会产生出很强烈的心理效应。林红玉后来虽然不被称呼大名而被称为小红,但她必欲成玉而绝不甘为瓦,她对幸福的追求,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心劲。
5
贾府里的丫头,吃的是青春饭,像小红出场时已经十七岁,那么,她能继续在那个位置上当丫头的时间,就所剩无多了。
这些丫头,她们的前途,无非以下几种:
一是被公子老爷看中,被纳为姨娘。贾政身边的周姨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