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炎凉世态之后,又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恢复成巨石。一位天界的空空道人(并非一僧一道里的那个道士,在前八十回里也没有在人间出现,上面的连线题左边虽然列出,却无法与右边任何一项勾连)发现它时,上面就已经写满了字,“字迹分明,编述历历”,于是,空空道人与石头对话一番后,就把那《石头记》抄录下来,传播到人间。

过去的通行本把女娲补天剩余石、贾宝玉和通灵宝玉混为一谈,“三位一体”了。程伟元和高鹗弄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他们续八十回后,何必改前八十回呢?改如果只是删,或调换一些字词,也还不算狠,问题的严重在于,他们还要往上妄加。第一回古本里说女娲补天石“灵性已通”,意味着他能够跟一僧一道对话,并能产生下凡的冲动,但他真要下凡,还得靠二仙帮助。他是在仙僧大展幻术的情况下,才变化为一个扇坠般大的通灵宝玉的,可是,程、高却在“灵性已通”后面妄加了“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八个字,又没有了现在我们从周汇本里可以看到的那些内容,细心的读者就会感到逻辑上的混乱:那石头自己可以变小又来去自由,它自己飞降人间不就结了,又何劳二仙帮忙呢?程、高真是大错。细读古本就可以理解,曹雪芹的设计,是把贾宝玉和通灵宝玉区别开的,而且让通灵宝玉作为人间风云浮沉的观察者、感受者,并且表示它回到天界恢复巨石形态后上面就出现了一部《石头记》。别的意义且不论,起码从叙述方略上,就可以一、二、三人称并用,全书大体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但有时候“石头”(通灵宝玉)自己会发出感叹,有时候又会以跟“列位看官”(读者)交谈的方式切入,使全书的语言呈现为“回环立体声”,比那种从头到尾单以一种人称叙述的文本,生动了不知多少倍。神话设计的第二部分内容,就是营造了一个太虚幻境。主管太虚幻境的女神是警幻仙姑,这位仙姑在天界“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第五回正式交代),简单来说,就是一位爱情女神。第一回甄士隐在梦里遇见一僧一道,二位仙人正要去找警幻仙姑,找她做什么?通行本给读者的印象,是让警幻仙姑安排他们带去的石头下凡成为贾宝玉,而古本写得很清楚,不是这样的。他们去找警幻仙姑,是因为知道她又要安排一批“情种”落生人间,就是又要播撒一批生命的种子,有男有女,让他们去人间体验爱情的痛苦和甜蜜,所以要求警幻仙姑把变化为扇坠大小的石头“夹带”到人间去。注意,“夹带”两个字说得很清楚,而且后面也交代得很明白,贾宝玉落生时,嘴里就夹带了一样东西,跟他一起来到人间,那就是通灵宝玉,也就是天界的那块女娲补天剩余石。通灵宝玉来到人间的时刻既然与贾宝玉一样,那么,它暂别天界有多久,也就意味着贾宝玉到了多少岁。书里后面有这样的文字,到了那一回我会再提醒大家注意。另外,还请大家注意,一僧一道在天界的真面目很美好,到了人间却呈现出丑陋肮脏的幻象,而石头在天界是个被遗弃的蠢物,到了人间却呈现出莹洁美丽的幻象,我觉得作者这样设计,里面有深义可寻。您是否能跟同好者讨论一下,把心得在互联网上公布出来?神话的第三部分内容,通过甄士隐梦遇僧道二仙听二位对话讲述了出来。除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以及太虚幻境,还有一处仙界,就是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有一棵美丽的绛珠仙草,那边还有一座赤瑕宫,里面住着一位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去灌溉绛珠仙草,使得仙草一直活着。神瑛侍者向往人间,到警幻仙姑那里报名备案,准备下凡;绛珠仙草听了,就也跟随下凡。她的想法,就是下凡后把一生的眼泪献给下凡后的神瑛侍者,还他的灌溉之恩。我们都知道,他们两位下凡后,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女娲补天是流传久远的神话,不算稀奇;天上有爱神,这也还不是很奇特的想象;但是仙草下凡还泪以报灌溉之恩的艺术想象,是非常具有独创性的,也是优美之至的。

在甲戌本独有的四百二十九个字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二位仙人的这几句话:“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