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的庄稼地里。
“这些是这两天长的。”傍晚七点, 甘省云秀县,一个村民带着向庆川等人来到最近的玉米地里。云秀县是甘省的蝗虫重灾区,因临近农场, 这段时间一直是农场农药的试点地区。
向庆川蹲下研究。现在地里长了一些刚冒尖的牛筋草,这些牛筋草只有一公分左右, 要不注意根本看不到。
“这是刚长的?”向庆川问。
“确定刚长的。”村民拍着胸脯保证。这是他家的玉米地, 他之前来地里抓蝗虫, 没见过这些杂草。
向庆川用铲子把牛筋草连根拔起,这些牛筋草底下是一些灰褐色的土壤,土壤里是一些玉米和蝗虫的混合杂质。
半小时后,实验组在玉米地里成立临时调查点,一部分工作人员留在调查点调查,向庆川则带着杂草样本回实验室。
“确实是刚生长的。”
“应该跟土壤有关。”
……
实验组开始加班加点的化验。这属于一个简单化验,有种子实验室配合,第二天一早,实验报告得出:1,新生杂草要比普通杂草更有韧性。2,杂草土壤有机物质含量是普通土壤的2-3倍,可使用一定地区具有肥力。
“这些有机物应该来自玉米茎叶和蝗虫尸体。”向庆川看着实验数据道。
蝗虫尸体可以制成生物肥料,这些肥料在提高土地肥力的同时,也会改善土壤有机质。只是那是针对普通土壤,自全球酸雨之后,实验组曾针对性的改良过酸雨土壤。这些酸雨土壤很难恢复肥力,没想到竟从变异蝗虫身上找到突破……
“能不能通过蝗虫改善全国土壤?”刘文胜问出关键性问题。
“办不到。”蝗虫肥料虽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但这些肥力只是治标不治本,要想土壤可持续循环,还是要把的酸雨超标金属连根拔掉。
“种出的植物会不会重金属超标?”刘文胜继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