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2 / 2)

诵读经典而终于为官的书生,有没有能力参加社会管理?正巧,他们为了应试而天天诵读的,不是旷世玄学,不是古奥经文,不是隐士秘籍,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拿着这些大道理去做县令、太守,大致属于“专业对口”。于是,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相得益彰。

第八,科举考试并不看重天才勃发、奇思妙想,而总是安排刻板的格式,后来甚至限定了“八股”模式。这会让李白这样的稀世天才难以进入。但是,由于科举考试的目的只是为了选拔官员,而不是诗人,因此这样的安排并无大错。官员将来要做什么?在多数情况下,也就是在刻板的格式中规矩行事,有所创新也不失前后左右的基本关系。那么,科举考试就是对行政模式的预示。李白不适合从事管理,因此不能以他的缺席来非难科举。科举如果随兴而不刻板,那就长不了,结果也就无法辅佐中华文化走长路。

第九,科举考试总体上公平严格,却也会有一些作弊、造假,史称“科场案”。由于这种案件直击吏治命脉和文化命脉,每次都酷刑严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民众由此明白:为官的入场券只是文化,不能夹杂其他关系;而这种文化入场券却很难获得,因此要作弊、造假;但是,文化上的作弊、造假,必然会付出生命代价。――这种系统认知,极大地提升了文化对于官场伦理的奠基性价值,这在其他文明中看不到。

……

仅此九端,已经足以说明科举制度的齐备和神奇了吧?已经足以说明它对中华文化的长寿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了吧?

确实,我环视全世界,没有发现还有哪一种体制,能像科举制度那样发挥如此全面、有效、长续的文化守护功能。不必怀疑,它是中华文化长寿的归结之因。

但是,由于一些科举考试失败的文人写了不少批判作品行世,它的名声渐渐受污。在考试内容上,后来它确实也跟不上自然科学和国际政治的迅猛发展,成了一个备受攻击的对象。似乎,中国的落后,全是因为它。

一九??五年,经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上奏,慈禧太后批准,科举制度在存世一千三百年之后彻底废止。废止之时,异议不多,但在废止之后,渐渐出现了不少反思的声音。有的声音中,还包含着深深的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