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西北边关战急,需要民夫来修坞堡土木结构的军事堡垒军寨,朝廷便向每家每户摊派徭役,若不想去,交一些钱来“恤国”,也可免除徭役。
杜新娥家拿不出恤国钱。
父亲被发配去西北,至今没有归来。
每到杜母问起乡里的里正乡间自治官员,相当于今天的村长,里正就搪塞,让他们再等等,等等就回来了,若是继续逼问,他便会冷哼一声,让他们去县里报官。
与她父亲不同,三舅身无分文,又不用担忧妻儿,自是不会去数千里之外的苦寒之地扛木头。
他躲避徭役,出走家乡,去江北闯荡。
几年之后,西北兵败,朝廷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论罪之争,也没人在意徭役的事了。
三舅知道后,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在三舅嘴里,江北比家乡好过许多。
汴京城人口百万,夜不闭户,河南府今洛阳、应天府今商丘坐北朝南、庄重威严,就连江北名不见经传的州、县,都繁盛喧闹、遍地金银。
最主要的是,江北城里的人既不用种地,也不用服徭役,整日都有不一重样的吃食。
正在三舅向家人滔滔不绝地展示自己的见闻时,杜新娥浇完地回来,两人正好撞见。
离家多年的三舅,突然发现过去那个挂着鼻涕的小外甥女杜新娥,变了副模样。
年十四的杜新娥还未经人事,只是在家中烧锅、浇田、照料几个弟妹,闲下来时便伙同村里的同龄人下河摸鱼,夜里抓知了,俨然一个乡野孩童。
但三舅见多识广,在他眼里,杜新娥不止于此。
这个外甥女是有几分姿色的,若是加以利用,一定能成大气候。
杜新娥不似杜家其他人一样黑瘦矮小,她的眼眸随她母亲一样水灵温婉,脖颈白净细嫩、腰身匀称,胯也宽,一看就是个好生养的旺夫相。
三舅围着她上下打量她,她见杜新娥尽管眼角还未完全长开,小脸仍带着孩童般的圆润,但两条折柳眉乌黑细密,一头褐色长发油亮泛光,说话时总习惯咬下唇。
精心捯饬一番,定是一位惹人喜爱的深闺娇娥。
他对杜新娥说,你有这皮囊,注定不会像村里其他妇人一样,天天只能烧锅做饭奶孩子。
舅帮你找个有田产的好婆家,这辈子你连闺房都不用出。
杜新娥其实没太明白三舅的意思,但在一旁的母亲却越听越动心,她抱怨起自己当年就是因为太着急,媒人刚介绍了第一个男人她就嫁了,以至于清贫半生。
若是等一等,擦亮眼好好挑上一挑,肯定不会像现在一样。
三舅见状,便撺掇她母亲赶紧为她举行笄礼指汉民族女孩的成人礼。俗称“上头”、“上头礼”。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要行礼。笄,即盘头用的簪子。所谓笄礼,即是将头发绾成一个髻,以簪插定发髻。,置办身能看过眼的行头,以便相个好婆家。
姐弟俩一拍即合,着手做起了准备。
母亲翻出自己成婚时戴的鹿角发簪、铜鎏银耳坠与四枚白铁花钿。
三舅把自己从汴京城买来,准备送给未来媳妇儿穿的浅紫色对襟褙子,套在了杜新娥身上。
两人又托人去县里买了些胭脂水粉,给杜新娥涂了一番。
真是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头发一盘,金银一戴。褙子上的折枝石榴花纹随风摇曳,朱唇皓齿细粉面,活脱脱一个富户家娇娥。
南地的媒婆为杜新娥找了三个好婆家。
水田百亩的丘家,秀才李家,和鱼贩王家。
让三舅感到意外的是,这三家都对杜新娥很满意。
邱家愿给十八亩水田作聘礼,李家拿铁钱五百缗,铜钱一百二十缗为聘,王家承诺给三舅一艘柳条木渔船,并且逢年过节都给杜家送二十斤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