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算算,退休时间推迟了五年。
看来她还是改变了一些事,从推迟五年多拿点退休金看,她应该算改得还不错。
“嘁,当谁都跟你们爷俩一样工作狂。”
陈因因看成天忙叨叨的宋微依然没好气,而宋微也依然沉迷刑法无法自拔,对陈敬周在工作上的困顿就一句,“典型人文素养差导致的。”
两年后,疫情终于结束,大亚湾核电站安全运行质量拿到全球第一。荣誉光环下,当然不会有一位普通电力工程师的名字。
同年,陈敬周进入中国天眼核心实验组。银道面脉冲星发现的成果见报时,大家看到期刊论文第一署名作者,都猜这名字肯定是个男教授。
陈敬周对此不再在意,她的名字,她妈妈的名字,无数名字都终将被淹没,又会在某一个时刻,被某个人发现。
站在贵州人迹罕至的深山里,每一次“天眼”启动都会有一阵风,像又能把她带回过去。
李明诚站在她旁边,“要是这一次观测有结果,我们也算见证历史了。”
陈敬周失笑,想问他见证的重大历史还少吗?但那又怎样。
历史就像一面硬币,风云际会充斥正面和反面,而普通人的人生只是窄窄的侧面。
当一枚硬币缓缓滚过,侧面永远不会被看到,却正是它留下痕迹。
这就是她的青春,她的故事,她的历史。
全文完
后记
春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
我本计划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放轻松写,当作休息,所以刚一动笔时是很开心的。尽管我对写年代题材很不自信,但前二十章的故事像水一样从我指尖流出,人物拿着我的手,几乎毫不费力。
然而,2 月的后半个月,我只写了三章左右,状态一直低沉到三月中。
面对因因和宋微陷入低谷的情节,我太不忍心了,下不去手,犹如停在悬崖边缘。我知道一咬牙尽快跃过去才是对的,却只是无尽徘徊。到大学阶段更是难捱,整个故事在我脑海里已结束,变成一件我舍不得谈起的往事。
那时,我回想起写上一本时,我对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就是练习语言简练,以及学习写男女主角的拉扯。但这一本,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到有什么目标。
甚至,我已经回想不起,这个故事是怎么在脑海中搭建起来,犹如它一直存在于那里,只不过终于被我发现,借由我的手记录下来。
于是这个故事有难以避免的瑕疵,是“平”是“乱”,一如读者直观的感受。我尽我所能补救,却依然感到无力。
其实,因因的原型参考是我妈妈。这个故事,是我写给妈妈的情书。
我妈妈退休时曾说,她十八岁参加工作,一直是一个普通工人,但她自豪于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她的青春值了。
我很羡慕她,为共和国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反观自身,百无一用是书生。
但我想起学姐的论文里曾有一句话,“关照现实,纪录当代,是影像的使命,更是叙事的使命”。我不敢托大,但这就是我非写这个故事不可的理由。
对我而言,这是青春故事,是爱情故事,也更是历史故事。我始终期待能勾连起个人历史与共同记忆,对眼前的现实做出我的回应。
而我所看到的现实,是大家在这个时代都很艰难疲惫,似乎已无力看到光明的未来,只能回顾历史,可看到的也并非历史智慧,而是自我痛苦的投射。
也许在这个故事里,我不过做了同样的事。但我坚信长江黄河不会倒流,活在当下的人必能像先辈一样,开辟新时代,重现乃至超越昔日荣光。
另一份灵感来自泰德.姜《我一生的故事》,女主人公已知结局惨烈,无论做多少次不同的选择也都无法避免,就像推巨石的西西弗斯。
最终,她承担命运,坦然前往悲剧。
那份勇气深深震撼我,我试图写出自己的理解,也试图将此作为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