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腹中,转而开始写《核桃》,把上海的系列先完结掉。
跟我的第一个故事相比,《核桃》的现实性更强,写作上我也从“猜测读者喜欢看什么”转入到“关注我想写什么”的正途上,当中还加入了很多上海本地的元素,好吧,就是吃的……你当然可以理解为作者已经开始暴露吃货本性了,这个在稍后的香港系列中大概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好吧,不止一些。
如果有看过我第一个故事的读者,你在鄙视我写文速度的同时大概也会发觉这两个故事放在一个系列里是因为《红辰》是一个关于一生一世的故事,从童年的青梅竹马一直到老年的相扶相依,而《核桃》写的可以说是一个关于一期一会的故事,从“你在这里”到“你还在这里”再到“你就在这里”,有点“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上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味道在(失眠多了有点矫情)。
总的来说,《核桃》是我很用心写的一个故事,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成长,比如女主写完稿会先找死党看一下的这个习惯其实是来自于我本身,但是随着《核桃》写的过程,我认识到事实是如果对方不能说服我,那任何真诚的建议和意见我都置若罔闻,还会把对方说到服服贴贴,然后满怀期待等着我提供下一次的抢先版。这个经历使我意识到要想让读者全然放松,自自然然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必须要写故事的人坚定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只有我写得舒服,读者才能看得开心。
最后不得不无耻地提及一点――看完以后不待见此文的读者们可以把此文当作美食地图来用,文中所有的上海小吃无一杜撰,全是有口皆碑的佳品,有意交流家乡美食者请在长评中仔细描写,务必馋死我,谢谢。
☆、生煎包
周六的早晨,沈文澜排在九曲十八弯的队伍里。新的一锅生煎刚好出锅,硕大的木制盖子刚掀开,滚油在生煎包子的空隙处跳动着,热情地“呲呲”歌唱着,老板黝黑的脸上尽是满意的笑,他抓起芝麻和葱花向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圆包子撒开去,两样本就带有香味的东西被热度一催,一时间大有香满人间的气势,可称摄人心魂。
“小姑娘要几两?”老板朝正出神的沈文澜吆喝着。
“喂!小姑娘!睡没睡醒啊?!后面还有人排着队呢!”沈文澜身后的好几个来买早饭的阿姨妈妈都出声催促道。
“喔,不好意思,我要二两,谢谢。”沈文澜抓紧买完了带走,免得再惹众怒。
正所谓“祸从口出”,自从沈文澜答应考虑跟李念琛结婚开始,她便经常不由自主地思考这个提议有多少可行性,事关终生,自然容易令人心不在焉了。沈文澜在生煎包上咬开了一个小口子,鲜美的汤汁“噗”一下喷射出来,烫得她上颚发疼。被烫痛的沈文澜张着嘴散热,伸手使劲儿往嘴里边扇着,老马失蹄的老上海被生煎包烫伤了,真是说出去都丢人,苦着脸的沈文澜开始觉得答应给孙佩佩做伴娘简直就是一步错,步步错。
孙佩佩跟她也不见得多么要好,说白了就是小时候常别苗头(沪语攀比、较劲)的初中同学而已,人家高中就出了国,除了偶尔放假召开同学会炫富以外,跟国内的一众老同学哪里还有什么联系。
当初在学校,她们两个女孩子不管是什么学业还是竞赛,都争出了双莲并蒂的局面,十几年过去了,人家是常春藤的高材生,而她沈文澜又算是个什么角色?被大学上了四年之后,跪着在社会上讨生活的三流大学九流专业的毕业生而已。多年来看腻了身边为情为爱要生要死的男男女女,被死党劝说不如以笔代口,把她那些成套的讥诮话写成文章向女性杂志投稿,这番机缘巧合下才让她找了份听起来还算过得去的地下兼职,说起来也只能勉强算得上“称头”。
沈文澜心里也明白,孙佩佩之所以辗转问了好几个老同学硬是要到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也不过是为了让“土鳖”了解到“海龟”的无限风光和优秀。女人之间嘛,若非臭味相投的,哪里有什么纯粹的友情,文人相轻,女人相妒,这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