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这件事似乎就这么过去了,郑国继续修水渠,该干嘛干嘛,但是架不住有人不想放过这件事,想借此挑弄事端。

谁呢?秦国旧贵族和王室勋贵。

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穆公,秦孝公一直都是奉行唯才是举,只要有才华,无论国籍无论老幼无论出身,都会重用。

这一方略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来秦效力,秦国也受益颇多,但是,秦国的旧贵族们不高兴啊,朝中和军中的位置都是有限的,这些外来人才受了重用占了高位,那他们的利益就必然被侵占。

而且六国之士可以借助军功进入秦国高层,比如蒙骜本就是齐国人,却在秦国战功彪炳位高权重,连秦国王室都不能比拟。

这些人被边缘化之后怀怨已久,于是借着这次的事情发作起来。

再加上前阵子吕不韦的三千门客编纂了《吕氏春秋》一书,吕不韦大为得意,将书悬于咸阳城门,声称若是能增减更改一字,便赏赐千金,即后世所谓“一字千金”。

他如此张扬,秦王嬴政颇为不乐,在朝会上待吕不韦也有些冷淡。

吕不韦本是异国人,如此招揽人心执着声名,是不是心大了?

加上这次的郑国渠事件,他们声称,来历不明的异国之人终究还是心向故国,怎么会甘心为秦国效力呢?

于是就有些秦国旧贵族和王室人员上谏秦王嬴政:该把这些来历不明的异国人都驱逐!

历史上这件事发生在嫪毐之祸之后,嬴政确实因此发作过,但是这一世已经大有不同了啊!

这一世的嬴政对此不以为然,他是看不大惯吕不韦太热衷权势,但是他毕竟于先王,也就是父亲子楚,于秦国都有功劳,郑国渠也是他允准的,这些人就是借此闹事罢了。

但是他还想看看到底有谁心怀怨言对他不满,于是并没有阻止他们上奏,要看看是谁躲在后面,借着为国为民之名搞事。

他这一静默不言,李斯倒是慌了,情绪一上头,也有些失了稳重,真以为嬴政要考虑他们的建议,于是对这些人是恨得咬牙:老子求学多年,从一个小吏混到现在容易嘛!

千里迢迢背井离乡来到咸阳,不就是为的出人头地位高权重吗?要是被赶走,他能去哪?天下之大,六国之地,没有一个能像秦国一样国强兵盛,他一个都看不上。

他来到秦国,就是要辅佐秦王成就大业的!

你们这是要断了我的青云路啊!

郑国是间谍蒙混君主,吕不韦骄奢不臣,你们搞他俩就行了,干嘛还牵扯我?真的很想骂人!

于是李斯觉也不睡了,连夜写了奏疏,第二天早上带着去上奏面见秦王了,李盛打了个哈欠,从旁边凑过来一只大虎头看了看,哟,大名鼎鼎的《谏逐客书》啊!

作者有话说:

第340章 第340章[VIP]

作为秦始皇执政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伙伴, 千古留名的一位丞相,李斯的文词才华都是卓然不凡,《谏逐客书》作为千古名篇, 也是情理兼具。

李盛拱了拱嬴政,自己把头放到嬴政的肩膀位置, 和铲屎官头并头一起看。

嬴政暗地里深吸一口气:虎虎已经很重了啊!就算他已经二十岁正是年轻力壮的年纪, 肩膀上扛着一个大虎头还是很有压力的!

但是,每天都练习骑马射箭的嬴政还是抗住了,还歪过头给旁边的虎虎让了让地方让他视野更宽一点。

李盛认真看起来, 李斯的文章思路非常清晰, 他看过一遍,主要是三个大观点。

首先, 数百年来,来自六国的客卿对秦有大功,而且都是忠心为秦, 并非首鼠两端之人,百里奚之于秦穆公,商鞅之于孝公,张仪之于惠文王, 范雎之于昭襄王,这些客卿一心辅佐主君,变法图强, 献计扩土,使大秦日益强盛,成就今日霸业, 故而“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其次, 陛下您怎能“重物轻人”呢?

陛下您的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