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韩非对此非常厌恶,还给嬴政上书对姚贾之行大加斥责。
一说姚贾贪污公款,拿着秦王给的大笔财物,以秦王的名义大肆结交诸侯名臣,假公济私;
二说姚贾出身卑微品行不端,是“梁之大盗,赵之逐臣”。
姚贾当然要为自己辩解,他不结交大臣们,怎么说服那些人听自己的意见?这笔花销他问心无愧。
李盛也觉得韩非这是挑刺,后世还用公关费用呢,何况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大事,更不能吝惜财物了,能把钱花得出去花得有价值,就已经证明了姚贾的才干精明。
至于人家的出身,管仲当年是个商贾,百里奚是用五张羊皮换回来的奴仆,他们当年没有不堪的过去吗?但是贤明的君主任用大臣,怎么会在乎这种小事呢?
“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壮门庭”。
大王您可是贤明的君主啊!不能听信谗言冤枉有功的忠臣!
嬴政问过之后也把这件事放过去了。
但是姚贾心里这件事可过不去,他自问与这位韩国公子并无仇怨,他怎么就偏偏多管闲事地为难自己?
就连朝中不少客卿也有对韩非有意见,因为韩非对姚贾的指责中有一条“出身卑微”。
出身卑微的可不止他一个啊!怎么,就你高贵,就你出身韩国王室人品贵重?
这件事后,姚贾就和韩非结仇了,这次论起先攻韩还是先攻赵,他自然是旗帜鲜明地站队李斯。
李盛冷眼旁观,心里不由得感慨,历史上关于韩非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李斯嫉妒他的才华,于是把他诬陷毒杀,但是这件事的真假暂且不论,就算是李斯出手,李盛也能理解了。
他比别人更能理解嬴政,嬴政自然也是属意于先攻韩国,无论从哪方面说,攻打韩国的利益能最大化,既然这样想,那他自然对韩非心存疑虑,无论是他韩国公子的身份,还是他执意劝谏攻赵存韩的想法。
这样的贤才,偏偏不能忠诚于他,难道还要放他回韩国效力,为秦国攻韩增添阻碍?
那既然是这样的境况,历史上的韩非被杀,嬴政当真毫无所知吗?
历史上韩非之死,背后的推手只怕不止李斯一个人。
韩非的对立面,是秦国朝堂上急于立功的年轻将领,是作为廷尉的李斯和位居上卿的姚贾,是需要一场大胜的秦王嬴政。
韩非的出使任务“存韩”的失败,似乎已经是必然的结果。
作者有话说:
第342章 第342章[VIP]
韩非去向嬴政请辞, 嬴政不允。
一来是确实欣赏他的才华,他的几本书写中了嬴政的心思;二来,也是忌讳, 韩国就算是眼看着没落下去,可他也不想想让这样的人回去母国尽忠效力。
韩非算是被软禁了起来。
秦军很快就集中大军行路韩国, 李盛这几天咋宫里待得无聊, 也跟着大军跑去玩儿了,领兵的是朝中的一位文官,名叫内史腾, 不过呢, 说是文管,但是人家也是身高腿长骑□□通的啊, 跟着大军疾行一夜,丝毫不带掉队的。
李盛比大军更快,他还半夜跑去山里捉了两只野兔吃呢, 没敢往里面跑,这片山林中有不少果树,草木茂盛,养得起足够多的草食动物, 看起来猎物密度不低,水源也有两支分流,对于像他这样的大型动物来说, 是个很不错的居住领地。
都不用系统扫描,他在外面看了一圈,看了看边缘的脚印和掉落的毛发, 就立刻断定,这边的山林肯定也是有主的, 不是老虎就是熊。
他是路过这里顺便吃点东西,没必要和原住民霸主起冲突,于是也没往里面去找打猎物,凑合凑合吃了两只野兔算了,出发的时候也吃过东西了没那么饿。
大军是第二天上午到达的韩国南阳城边境,秦国探兵刚到地方,就听到树林里传来一阵虎啸声,刚打算拔腿往回跑,就被旁边的人拉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