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参考了宋朝苏洵的《六国论》,以大汉人的“好朋友”项羽为题。

项羽对于汉朝而言,委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好朋友”。

司马迁的《史记》,将其作为帝王记入本纪之中。

而在班固的《汉书》之中,对方却是在列传里面的。

时人写作素有借古讽今的习惯,汉武帝时期,不少人就喜欢提秦始皇,明着是在说始皇帝,实际上是在借着始皇帝劝谏汉武帝。

所以当陆离的一篇《项羽论》一经出世,哪怕通篇都是在说项羽,但没有人觉得这真的是纯粹在说项羽。

现在没有了先帝帮他传扬,但托对方之前传扬的“底子”,陆离的文章的传播还是相当容易的。

传的广、看的人多了,产生的想法自然也各有不同。

有人按照时间,觉得对方这是在借着项羽说王允的失败,虽然俩人之间没有什么仇恨,甚至切实的交际都算不上多,可这一点也不妨碍大家联想啊。

而这个联想一旦结合上陆离曾经拒绝征辟,简直非常有的可想。

也有人按照地理位置,觉得陆离是不是在说兖州黄巾的事啊。

还有人根据陆离之前的经历来推断,那可推测的就多了。

而不考虑作者想法的话,很多人看着这篇文章都各有各的联想人,这年头听劝的少,死活不听,一意孤行的却很多。

作为陆离的“新老板”,不论是按照两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按照就在身边的优越地理位置,曹操看到这篇文章几乎就在郭嘉之后。

事实上这篇文章传出去,还有他的一份功劳在。

在看到陆离文章的开头,说项羽之败,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傲慢,傲慢者,傲上而慢下,此败之根本。

曹操几乎第一时间想到了何进,他当时是亲眼见证过对方在对付宦官的事情上是如何瞻前顾后却又傲慢的一意孤行的。

那真的是好的劝说全都不听,坏的建议一概采纳,还特别喜欢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带着这种心态继续阅读,那真的是越看越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