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3 / 4)

姑去请宋三婆时,老人还哭了一场,千恩万谢的,只是唯恐自己?年?纪太大,拖累了他们。姑姑本来还觉得,凭劳力吃饭,有什么?拖累不拖累的。可到厂里后,冯小河悄悄把她?和佳慧拉到一边,责备道:“你们胆子?也太大了,老人要是万一在厂里出点什么?事,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姑姑这才想?到,老人活着固然没有子?女理会,但若是在外面有个三长两短,立刻便会跳出许多孝子?贤孙,来为?她?鸣不平,顺便争得一笔赔偿金。冯小河这个小厂可经不起这种折腾。她?想?到这一点,脸色都变了,转头去看佳慧,就见佳慧气?定神闲地笑:“不至于,我看宋三婆这样子?,再活十来年?也没问?题。”

事已至此,冯小河也不能将人辞退了回?去,只好叮嘱两人,干活时多看顾着老人些。三人往棚里去时,佳慧看姑姑满脸做错事的沉痛,忙挽着她?胳膊,说:“姑,你信我,宋三婆肯定能活到九十岁,哪里就跟冯小河说的那样了?”

幸好除了宋三婆,姑姑请的另五个女人都还年?轻,且个个手脚麻利、人品厚道。每天七八点钟,大家就进了大棚,紧赶慢赶地摘出一批来。

中午宋三婆跟另两个女人在厂里吃饭,炉子?上煮着五花肉炖白菜萝卜,另配两碟炒辣椒粑粑之类的下饭菜,所有人围在一起吃。起初宋三婆还不肯跟他们同桌,说自己?老了,又是涎水又是眼泪的看着脏相,怕年?轻人嫌弃,要端了碗去旁边吃。奶奶和外婆强拉了她?来,又配了一双公筷,她?这才肯坐在炉边吃。

饭后稍事休息,几个人就要把上午摘的香菇分门别类地筛选好。花菇单独装一筐,剪去伞柄拿去烘烤。剩下的还要挑出个头太小不中看的、菇面残破的、虫蛀糊黑的等等。分类装好后,再去采摘下一批。

还有三个女人中午不在厂里吃,要回?家一趟。因为?家里喂了猪和鸡,人可以不吃饭,畜牲是一定要喂的。在家忙完这些活儿,她?们便急急地扒两口饭,又骑着摩托车过来了。到下午四五点钟,这三人又要提前去接孩子?,然后回?家做晚饭等等。最?后过秤算工钱,这些人的工钱便比其他人要略低些,他们也都心服口服。

采菇的时候,奶奶和外婆自然也都来帮忙。两位老人坐在椅子?上,把摘来的香菇分类,佳慧和姑姑则负责采摘。穿行在大棚的菇架间,眼睛扫过面前一根根菌棒,棒上次第开放着一朵朵小伞,摘下小伞时,根部断裂会发?出一声轻响,整个过程让佳慧觉得很治愈、很美妙,也让其他人充满收获的喜悦。

怎么?能不喜悦呢?采菇都在大棚里,不用?到外面吹冷风,跟去工地搬砖这类重体力劳动相比,无疑是轻省多了。就连八十三岁的宋三婆也能胜任,不过就是眼力不济,速度略慢些罢了。到晚上过秤时,摘得多的人能有一百二三十块工钱,抵得上工地上的大师傅了。就连回?家喂猪的几个女人也能挣到七八十块,这让她?们怎么?能不高兴?这简直不是在摘香菇,是在菌棒上捡钱啊。

既然老板不肯让她?们吃亏,她?们也不能让老板吃亏。女人们把一等花菇和二等香菇归置得整整齐齐,尤其是宋三婆,虽然年?老力弱,可是为?人勤谨,满筐提不动就多跑两趟,绝不给?人添一点麻烦。

烘烤房整天嗡嗡地响着,把一批批花菇烤到八成?干,再摊在圆簸箕里,端到太阳下去晾晒,这样不仅省电,也能提高烘烤效率。采摘的湿香菇则是头一天用?袋子?装好了,搬进货车车厢,第二天凌晨两三点,冯小河就要起床,开着车给?市里几个农贸市场的档口送过去。送完档口若还有剩的,便赶紧去早市上批发?着卖一波。若剩个一两袋也不打紧,拉回?来晒成?干菇,到时一样发?卖。

十二月是他们的收获季,家里的每个人都忙忙碌碌,连苗苗和七宝走路都比平时要快。到了周末,两个孩子?也会去厂里帮忙,她?们不会采菇,但是会挑选。两个小女孩各搬一个竹椅子?,坐到奶奶和外婆身边,按照大人告诉她?们的规格,严格挑选每一朵香菇。偶尔还要举起香菇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