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了一套自循环, 隔绝了外界污染的同时也改变了修士对生存环境的依赖;再则,修士难以孕育后嗣,哪怕是传承千年的修真望族, 他们也只能从庞大的宗族谱系中寻找资质较为出众的继承者,其根基依旧还是修为较低的修士或是普通的凡人。
而修士最终“超出三界外, 跳出五行中”的飞升也很好理解:星球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高等生命体的需求了,可不就是要奔向广袤的宇宙了吗?
宋从心第一次将这些概念串联起来时只觉得自己被棒槌打了,整个人都是懵的。这对于华夏人来说可一点都不浪漫,但从天道的角度上来看真是把众生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不过这些问题在得到解答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另外的问题,那便是修道中的“太上忘情”究竟是因为什么?
虽说大道三千,殊途同归。但这三千大道往往都是源于对某个目标的执着,譬如剑,譬如刀,譬如法,譬如道。但唯独对于“情”之一字,无论是佛门还是道门,其统一的说法都是看开以及放下,三千道途的同归之路都是内窥本心,识破因果无常。
对于天道而言,为人时的爱憎情愁离合悲欢,难道都是应该被当做糟粕而舍弃的吗?
宋从心的这个困惑,后来却是在外道的身上得到了解答。她曾经见过为了求得长生而不惜残害了一整个村镇的外道教徒,他们在与人对话时情绪激动,神智狂乱,后来更是在宋从心面前化作了一团蠕动的巨大肉块。于是,宋从心便明白了。
寻真问道所追求的“清静无为”、“淡泊宁志”,以及“辞亲朋”之类的修行之法,本质都是为了抵抗生灵内部的损耗。若说修士引气纳炁是为了肉-体的长生,那修心明智之法则是为了灵魂的“长生”。唯有肉-体与灵魂都统一协调,逐步强韧,人才能以“人”的姿态得以长存。
否则,无论躯壳再如何强大,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变成一块不会思考、仅剩本能的肉。
心境跟不上修为的增长,便可能会“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