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扬古率领西路军,已经走了快二十日,然而行军进度却远远落后于计划,费扬古想尽了办法也无法让对于走得更快,唯恐延误战机,实在没有法子,给康熙上了这个折子。

这却不是费扬古能力不够,他是内大臣董鄂鄂硕之子,孝献皇后董鄂氏的弟弟,是平定三藩之乱的得力干将,上一回亲征准噶尔,费扬古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员猛将。

无论从家世,还是军功,费扬古都足以服众,正常时候绝不会出现他指使不动的情况,然而这次,康熙将蒙古过来的五百骑兵,编入了费扬古的麾下。

蒙古人对于英雄还是敬佩的,知晓要编入费扬古麾下,倒也没有什么不满,穿上盔甲,骑着马便直接过去了。

但双方到底没有相处过,没多长时间,蒙古人与费扬古的手下便起了不少冲突,更不要说日日饮酒,视军纪于无务,费扬古管了几次,将他们惹恼了,旁的倒也不说,只每日骑着马,慢悠悠的走着。

催狠了,便是怕马累病了,上了战场无法作战。

蒙古人为首的是亲王,爵位比费扬古高,有他在背后撑腰,费扬古可以说是一个头两个大,不得已,只能给康熙写信求助。

要知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么多人每一日的粮草消耗都不是小事,户部提前算过了粮草用量再拨过来的,耽误久了,口粮不够,唯恐哗变。

敌人还没见到,自己人内部就起了矛盾,这犹如一盆冷水,将康熙的志得意满浇灭许多,得意的心淡了几分,他好容易喘匀了这口气,大声对外喊着:“叫胤祺过来。”

梁九功忙掀开帐篷传旨,机灵小太监一溜烟地跑了,去后头的营帐寻找胤祺。

胤祺刚从热水洗过头脸,听到康熙召见,忙换了身清爽衣裳,向中军大帐走去。

小太监一来一回的时间,已经足够让梁九功将满地的折子收拾好,康熙喝着江南送来的新茶,心中的怒气也平复了几分。

因此,当胤祺进入这帐篷后,见到的场景一应往常,没有半点异样。

但,胤祺敏锐地从康熙不断敲击着桌面的手指幅度中,察觉到了康熙的不耐。

“给皇阿玛请安,”胤祺只作不知,恭敬地向康熙请安。

“你看看这个。”康熙从摆在桌案上的一摞折子中,拿出最上面的一份,递给胤祺。

胤祺翻开,只见是费扬古的诉苦折子。

不愧是从三藩之时走过来的将领,这心眼多的和筛子似的,整个折子翻来覆去,颠颠倒倒就是一句话,费扬古地位卑下,不敢指挥蒙古王爷,求康熙将蒙古骑兵收回。

这个老狐狸,胤祺暗自摇了摇头,难道费扬古真就没有办法吗,不,作为领兵多年的将领,他有的是雷霆手段,只不过不愿意当这出头鸟,和蒙古那头对上,想找个冤大头垫背呢,毕竟蒙古来的人里,可有个额驸,皇家人的事,皇家人解决最好。

现在康熙将他唤来,大概,费扬古找的那个垫背,就是他了。

胤祺心如明镜,脸上却只作焦急态:“皇阿玛,西路军可不能乱!”

康熙满意地点点头,他这儿子虽然没在宫中养大,眼光见识却还是有的,不比老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