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1 / 1)

亩产最高,二百四十六!!!

纪楚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简直喜笑颜开。

按照白婆婆家十五口人来算,一个人能分到十六斤的棉花!

做成棉被服的话,棉衣为两斤,棉被为四斤。

每个人竟然可以得到近三套的棉被服。

大冬天的,有换洗的三件两斤重棉衣,还有三双四斤重的棉被。

这是什么感觉?!

估计小富之家都没这么多东西。

所以纪楚之前就说,一家种个三分地,就差不多了。

按照均产,一亩地为一百八十五,得个五六十斤棉花,基本就够全家用的。

听到这样的数字,如何不开心。

纪楚甚至已经想到,各家都盖上棉被,穿上棉衣的感觉了。

从他到任开始,就在解决的严寒问题,终于有了大跨越!

这也是冬日漫长地方的人,最需要的事情。

棉花不比什么乱麻芦花纸衣强上百倍?

纪楚去到白婆婆家的时候,她正在跟身边人传授种棉花的经验。

其实放在她年轻时,或许不会多说,因为这是家传的秘密,是能让一家人过好日子的秘密。

偏偏问她的是纪县令,之后甚至还出了书。

若种白叠子的技术再不传下去,真的要消失了。

不过后续的发展,是她这个老婆子没想到的。

纪楚甚至还在白婆婆家看到那匹马,至今还有不少人过来看这骏马,这同样是白婆婆荣誉的象征。

而今年的棉花产量,更让她的地位拔高一层。

如今的她再也不提死这个字,因为白婆婆知道,自己很有用,比自己想得还要厉害。

白婆婆看到纪县令时,还是无比感激。

谁能想到去年救济院之行,给她带来那么大的改变。

今年的她不再去救济院了,因为家里房子已经修补好,不会再漏风。

但给她的扶济物资依旧发到,谁让她年纪确实很大。

只是跟之前不同,白婆婆再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吃白食,也不会觉得为此难受。

见到这样的场景,纪楚心里肯定也是宽慰的。

在各地摘棉花,剥棉花籽时,纪楚又收到来信了。

不出意外的,这次的信件里,依旧有周大人的。

周大人只有一个请求。

棉花!

他要棉花!

别管外面怎么说,他要棉花!

而且不用弹,他会把如何把棉花变得蓬松写下来,交给自己爹娘。

棉花机的作用是赶工期,让弹棉花变成方便的事情。

像周大人这样的望族,有的是人手动弹棉花。

纪楚甚至想回他一句:“就是因为这样,才不想把棉花给你们啊。”

不过去年他许诺过这事,而且周大人实在背了大黑锅,这棉花肯定要给。

周大人不仅自己想偷偷地用,还准备送回京城一些,让老父亲老母亲也用上。

老人家上了年纪,特别需要这种东西。

而且他母亲吃斋念佛,从不用整块的动物皮,每年只攒些羊绒之类的东西,更是非常需要。

当然了,周大人还强调,他同家人说了,不让他们讲出去。

而且就算在京城,也要跟他“统一口供”,不准夸棉花。

周大人都这么说了,纪楚肯定要送的。

他从沾桥官田拨些出去刚刚摘下来的新棉,今年实在丰收,送了三百斤出去。

毕竟只沾桥一地,就有二十一万多斤棉花。

所以这个数字,还让纪楚有些良心羞愧。

毕竟现在不止周大人背锅,就连周家都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