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4 / 7)

来。龙丹把这一道理讲给空了大师听,空了大师也是为为莫如深,参详不透其中的道理,只是觉得龙丹很是有佛缘。后来的日子里,空了大师一有时间就拉着龙丹讲经论道,大谈佛理。由于龙丹记忆力超好,经常引经据典,常常反驳的空了大师瞠目结舌。每每谈论佛道,空了大师都是回去参详几日才得以明白。明白之后又接着跟龙丹继续讲经,龙丹也乐的解释,两人逐渐竟成好友。

龙丹在少林寺的日子过得飞快,龙丹直至把天眼神功练至到了能达到十米左右,能看清他人的身体结构,能隔墙视物,半年就这样过去了。

躘髯老人按照事先的计划,要西去华山,师徒两人这才辞别了空了大师,来到了自古英雄华山论剑的华山。

第70章 华山剑意(上)

华山海拔2154.9米,古称“西岳”,是我华夏著名的五岳之一,也是秦岭的一部分。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 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此外华山还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华山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 ( 亦称朝阳峰 ) ,朝阳台为最佳地点。华山还是道教胜地,为“第四洞天”,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 20 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陆友仁曾在《砚北杂志》卷下言:“张说《华山碑》云:太华山者,当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然则不当为去声也。”按《水经注》卷十九言:“远而望之若华状,故名华山。”如《费徵君墓》云:“不知三尺幕,高却九华山”,又《送李明府》云:“惟将六幅绢,写得九华山”。又按陆氏所引,出《西岳九华山碑铭》序中,实唐玄宗语,张燕公仅作铭耳。东汉班固曾在《白虎通义》言:“西岳为华山者,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生华,故曰华山”。

我国古书中早就有关于华山的记载。最早述及华山的古书,据说是《尚书·禹贡》篇,但最初华山叫“惇物山”,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周平王迁都洛阳,华山在东周京城之西,故称“西岳”。以后秦王朝建都咸阳,西汉王朝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华山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华山太险,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尚书》载,华山是“轩辕皇帝会群仙之所”。《史记》载,黄帝、虞舜都曾到华山巡狩。据记载,秦昭王时命工匠施钩搭梯攀上华山。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华山以其峻峭吸引了无数游览者。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势而建,一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山峰秀丽,又形象各异,如似韩湘子赶牛、金蟾戏龟、白蛇遭难……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涧的水帘瀑布,更是妙趣横生。并且华山还以其巍峨 挺拔屹立于渭河平原。东、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诗人张乔在他的诗中写道:“谁将依天剑,削出倚天峰。”都是针对华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进华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仅330-400米,而华山海拔2154.96米,高度差为1700多米,山势巍峨,更显其挺拔。

龙丹与礲髯老人师徒来到华山主峰的主持大殿,找到了主持萧云子。礲髯老人来过数次,自然与萧云子很是熟悉,多年来也保持着通讯往来。龙丹在老人的介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