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

这消息沸沸扬扬地传了两天,满城都议论起了这个原本不声不响,货物也平平,却在临关门忽地烧陈货、捐济孤老,像焰火似的爆出转瞬辉煌的店铺。还有许多人在关闭的店门外徘徊,想看看那家店是何人接手,新店主做什么买卖,有没有崔家那个少主般的仁心与风骨。

两天后,他们终于等到了从城外迤逦而来的车队。

车里下来两个穿着茧绸衫,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中年人,默默地敲开侧门,与一个守着店的年轻伙计交接。

这些人像是大家严苛教导出的仆人,都不多话,街坊们问什么,也只答一声:“待会儿就知道了。”

这些闲人哪里肯等,见他们不说,就自己扒着侧门看。只是侧门离卸货的地方太远,看了半天也只能见到车上的伙计们下来,搬了许多侧面一边直立、一边前倾的古怪博物架子进店面,而后又几人抬着一箱箱封着黄纸封条的货品下来。

他们看不见箱里是什么东西,只能看到店伙在地上铺了长木板和滚木,将沉重的箱子奋力推到店面后门里。

几辆大车都进去后,院子侧门被那个守店的伙计从里面关上,看热闹的没的可看,也问不着那些伙计,只好又回前门去。

前门却已经打开了,门窗大开,露出一个空荡荡的大堂。店前人头攒动,已经没了他们站的地方。这些人挤不进人群里,急的在后头直喊:“众位乡亲让一让,我们是先来的,只是在他家侧门耽搁了一下子。那里究竟是卖什么的,也叫我们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