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从哲学上来讲,作者所理解的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曹雪芹选择了一位最合适的人,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太虚幻境的主人,也就是《红楼梦》哲学空间的最高主宰者警幻仙子。
第5回,在太虚幻境,梦中的宝玉听到警幻仙子说,她对宝玉的期待是:以情悟道,守理衷情。
注意,这里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三个重要概念:情、理和道。
可以说,《红楼梦》哲学核心的核心,在这儿出现了。曹雪芹心里有一种理想化的期待: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能把“以情悟道,守理衷情”当成一辈子的大学问来作。
情是生命的根本属性,同时,深情也是通向真理的道路,这就是“以情悟道”。
那么什么是“守理衷情”呢?它指的是,属于普遍共性的天理, 当然应该被遵守;但是,属于个人的情感,也应该得到尊重和珍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代的小说《红楼梦》跟明代的戏剧《牡丹亭》有精神上的传承关系。
一般人对《牡丹亭》的认知,更接近一个公子佳人的爱情戏,但在汤显祖那里,这部剧却几乎是一种哲学的努力。也就是说,杜丽娘这位弱女子,其实是一个哲学性的存在。
杜丽娘,为了心里的一往情深,不但生而可以死,甚至死了还能复生,这多么荒诞!但是汤显祖说,我就是故意要用这种荒诞的方式,来讨论一种纯粹的、哲学性的生命真情。就是要用“情”,来挑战那些道学先生的“理”。
你看,汤显祖在用情反驳理;曹雪芹呢?守理衷情,他在努力建立起情和理之间的中和关系。
是时候回到小说第1回,我们看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背后,关于宇宙人生,曹雪芹到底想说什么?
你看,求法的空空道人,经过大荒山青埂峰,读过刻在石头上的《石头记》之后,三观尽毁,不再叫空空,而改名叫情僧。
以情字取代空空,这是曹雪芹的“破空立情”。他在告诉你,不管经历怎样的人世沧桑,都不要让自己沦入虚无。人间最有价值的是,爱、深情和温暖。
我前面讲过,《红楼梦》的主题是二元性的,证空与证情。但是,空和情是对立的,最终到底归于空,还是归于情呢?
《红楼梦》的哲学版块讲到这里,你应该知道,作者最终有破有立,破空而立情,从理性认知要洞悉一切归空,但是从生命信念上要坚守深情。在这个意义上,《红楼梦》的另外一个书名《情僧录》,确实有点破主旨的作用了。
大荒山那座山峰的名字,叫青埂峰。作者命名这座山峰,是要用谐音告诉我们,天地之间以情为根。人类的深情就是立在天地洪荒间的一根擎天柱。
罗曼罗兰有句名言: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从这句话的标准来看,曹公当得起罗曼罗兰眼中的英雄。感受过生活的艰辛,目睹过繁华散尽的曹公,想必比任何未尝声临其境的旁观者更有感悟。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既是读者酣畅淋漓的文学盛宴,又何尝不是作者试图走入自己内心的孤胆英雄之旅。一人一马,毫不畏惧地向人生的残酷底色发起冲击,残酷散尽,仍有真情,头破血流,也仍相信人间有情。这也许是中国式的堂吉诃德向生活发出的挑战。 情感与理性,我认为是天平的两端,需要保持平衡。理性提供冷静的视角,情感提供有温度的支持,缺乏情感的理性有时候让人不寒而栗,没有理性的情感则可能变得歇斯底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人生就是学会调和两者的过程。
小结
最后,我们对比一下张爱玲和曹雪芹,算作总结。
张爱玲一生痴迷《红楼梦》,她的作品字里行间,也往往带着《红楼梦》的印记。但是,他们之间却隔着一道鸿沟。
张爱玲也目睹繁华谢尽,最终她的眼里,只剩下荒凉和残酷。但是曹雪芹,见证过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可是他仍然含着泪、带着笑,无不接纳,无不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