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周嘉妮没帮着冲,她有一回发现老太太不舍得喝,虽不至于跟喝麦乳精一样数着粒往碗里放,但每次挖半汤匙还想往回抖一抖,她就接管了给奶奶冲奶粉的大业,每天晚上亲手冲一杯。

姜新凤看着孙女递过来的奶粉,虽无奈,可也掩不住脸上的笑意。

等老太太做的盐水花生黄豆吃完,第二波招工展开,第一批先下去学习人已经进行过一次考核了,刷掉了两个人。

正好前进大队要准备今年的春季广交会,而第一批学习的人已经小有所成,一些简单的手工活就交到了他们手里,在预备广交会货源的同时,还能精进编织技术,一举两得。

第三批招工展开时,周嘉妮收到了邱则铭从边境寄来的信。

战事情况肯定不能大讲特讲,加上信件还要审核,太露骨的话也不好说的太直白,这封信主要以报平安为主,将思念隐藏在字里行间。

周嘉妮回信也是斟酌再斟酌,洋洋洒洒地写了不少生活琐事,又写了年后的工作进展,招工过程中遇到的小麻烦和令人开心的事,一口气写了好几张纸。

第二天出去找地方打包了些炒花生、炒瓜子、红枣、牛肉干,连信一起寄了出去。

第183章

随着招工进行, 下去学习的人数量翻着倍的往上涨,各大队小小的加工坊达到饱和,周嘉妮往回跑了一趟,跟赵玉珍他们部门开了个会, 一起下去帮着协调了一番。

一二期不是都能上手了么, 那就单独拨出个独立的院子, 让他们独立进行加工, 只安排一两个老手艺人过去带着。

把学习空间让出来给第三批和即将安排下去的第四批。

之所以分批进行,除了考虑到空间小, 再就是防止影响各大队的生产节奏。

安排好这批人, 周嘉妮也没忙着回单位,她准备晾一晾某些刺头。

的确是刺头, 县里这边想从其他大队特招一批有技术底子的人来厂里上班,并且不在农村招工名额之内。但可能真应了那句话,上赶着不是买卖,他们主动邀请,是想表达自己的诚意, 但在部分人看来成了自己这一方求着来上班, 结果狮子大开口, 直接要正式工名额,还希望一入职就能分房子。

周嘉妮耐着性子跟他们谈,首批正式工名额一半归现成的熟练手艺工,另一半归通过考核的优秀人员。

他们是熟练手艺工不假, 可现在前进编织厂那边经过多方面学习、糅合其他的编织手法, 已经形成了一套新的编织体系, 不说完全脱离最普通的编织手艺,最起码在所有工艺品中, 普通的编织手艺使用频率只占一小半。

周嘉妮看中他们的手艺底子,是觉得他们的领悟能力较新人来说要更高一些,况且厂里也会单独抽一条生产线来进行普通工艺品编织,到时候这些人将会成为该生产线的主力军,将来有新的正式工名额,肯定会有他们的一份。

所以目前来讲,他们既不属于符合编织厂要求的熟练手艺工,又因为县里卡农村名额,不能走寻常招工流程,当然,他们也拉不下脸去当学徒,跟一帮年轻的新手争长短。

那提出这么苛刻的条件,要么是看不上这份工作,想通过过高的要求让厂里知难而退,要么就是觉得自己值这样的条件,认为厂里应该答应。

厂里怎么可能答应?

不过毕竟是特招的人才嘛,虽然没一上来就给正式工名额,但工资和福利待遇跟正式工一样,就等上头批名额了。

至于房子……厂里只盖了一批集体宿舍,理论上来讲,厂里暂时不支持拖家带口,连盖单身宿舍的钱都没有,更别说房子呢。

对方不同意,僵持了几天,那边表示愿意退一步,保持原条件不变,最后的房子问题可以不谈,但必须允许他们带一个人入职,带的那个给临时工名额就行。

周嘉妮好笑,她还在猜人家是想吓退他们还是真的狮子大开口,没想到人家用了个退而求其次的小计谋,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想拒绝,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