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妮脸上闪过一丝怪异,但又觉得可能是自己想多了。

大学生们全国各地哪儿的都有,有口音很正常,就像她们宿舍,平时私下聊天都不说普通话,除非口音特别重大伙儿听不懂的时候才会转成普通话解释一下,经常因为咬字发音的问题笑闹成一团。

尽管周嘉妮告诉自己思维别发散,但还是想到当时跟仇爱玲他们一起补习的人说仇爱玲去年没考上他们都很意外的事来。

第241章 (捉虫)

纠结了几天, 周嘉妮还是想确认一下。

她没去刘爱玲所在的学校,不知道她学什么专业,打听起来有点费劲,她想了个办法, 等再到周六去送货的时候周嘉妮就跟着白昊阳一起过去了。

白昊阳跟柜员已经混熟了, 很自然地说笑着, 周嘉妮趁着气氛正好的冷不丁笑着问了句:“大姐, 仇爱玲也是周末来送货吗?”

白昊阳诧异地看了周嘉妮一眼,心说周同志说话咋也带口音了?

柜员大姐一边检查发圈一边顿了下, 似乎觉得这个名字熟, 却又没熟到能让她脱口而出,想了几秒才指指旁边一堆没卖完的发圈道:“哦, 你说交这种货的那个人啊?差不多吧。”

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不过我们不打算收他们的货了,现在卖不动了。”再笑眯眯补一句,“你们最近产量上来了,不过还得多给我们供点货啊,这发圈好卖的。”

简直成了鲜明对比, 一个不够卖, 一个卖不动。

当然, 无论款式还是颜色,白同志他们送来的货跟旁边那堆同样也是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好货当然不愁卖。

白昊阳一脸爽到了的表情,差点笑出声来, 都没去琢磨周嘉妮有口音、偏偏柜员还能跟她对上频道的这个疑点。

周嘉妮听着心里也舒服, 因为这就是她的目的, 很直接,不掩饰。

同样心里舒服的还有刘爱玲。

为什么?因为她那些同学的发圈卖不动了, 而她已经开拓了新的合作方,手里的存货都送出去了。

而那些‘背叛’过她的同学们因为销量不好好像还起了点矛盾。

他们选择抱团,为了好算账,一起分摊成本,每人也规定了固定加工数量,现在发圈卖不动,有人想退出,还想退走自己那一部分投资。

发圈都没卖掉,商场那边没结算,哪有钱退成本?

为这个起了争执。

也有人调头想再跟她一起混,辛友刚表示一个都不要,也算提醒提醒现在跟着他们一起干的那些同学,别背后捅刀子。

还有同学来跟她谈,想让她收了他们的货,刘爱玲倒是没一口拒绝,但她把价格压的极低,低到什么程度,一个发圈给他们留了一分钱的利润,来找她的人脸都绿了,气哄哄转身走了。

刘爱玲转头跟辛友刚说:“如果他们再来,利润只有五厘。”

辛友刚幸灾乐祸地表示赞同,只觉得心头痛快。

刘爱玲的确能钻营,一个合作方不成了马上就去开拓新市场,反正她手里的货都出去了,不愁卖。

这边,白昊阳要去邮局,他自掏腰包买了四个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发圈,准备给肖敏寄过去,让肖敏和未来的岳母自己分。

他到底是没自己动针线,尝试过,比划半天以失败告终,决定还是花钱买成品。

周嘉妮也要去邮局,白昊阳寄东西,她打电话。

电话打到前进大队,刘通一听是她还很高兴,在电话里道:“嘉妮,你寄来的刊物我们收到了,看了好几遍,你那篇稿子大队长还在大喇叭上念了,公社那边还就你们发表的经济观念展开过讨论学习,这刊物你们以后还出吗?”

周嘉妮没想到大伙儿这么重视,她也有种分享好物被认可的满足感,笑道:“出,等出了新的我再寄……”

上次她寄了五份,除了前进大队,也给翟书记、李敬党、王县长以及自己爸妈那边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