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哥儿听不懂,只知道娘亲哭得很伤心,小家伙嘴里还含着一块儿没吃完的肉,这会儿也顾不得吃了,慌慌地跑到娘亲怀里,歪着脑袋,拿一双担忧害怕的大眼睛望着熙宁帝。
母子三人哭得哭跪得跪,还有一个懵懂无知的稚子,谁看了不得道一声可怜?
熙宁帝长叹一声,看眼皇后,夫妻俩一起绕过来,皇后去扶云珠,熙宁帝伸手扶起煜哥儿,一边摸着煜哥儿的头一边对云珠道:“舅母放心,朕绝不会学燕王那般煳涂,大舅自少年起便一心报国,朕便是疑天下所有人,也不会怀疑大舅分毫。”
云珠泣道:“臣妇代他叩谢皇上。”
熙宁帝拦住她,回头,目光冰冷地落在惠妃身上:“无知蠢妇,还不给舅母赔罪?”
被皇上当众骂蠢妇,惠妃又委屈又难堪,只是一想到她可能会被皇上当成意图离间帝王与大将的小人,惠妃便什么委屈心思都不敢有了,忙不迭地跑过来向云珠告罪。
云珠善解人意地道:“娘娘言重了,您只是说些吉祥话哄臣妇开心罢了,是臣妇怕了那些谣言,一时失态,坏了皇上与诸位娘娘的兴致。”
接下来便是一番客套。
宴席结束,云珠带着两个孩子一起上了马车。
炳哥儿习惯地赖在娘亲身上,煜哥儿想到今日宫中的危险,破天荒地也紧紧挨到了娘亲身边。
云珠笑笑,一手搂一个,分别亲了一口:“不怕,爹爹不在,还有娘呢。”
第103章 久别重逢胜新婚
战事一直持续到十一月中旬,随着胡人可汗被李耀生擒,胡人立即举兵投降,请求议和。
捷报再次递到了京城。
熙宁帝坐在御书房,看完最新这一封,又将半年来收到的所有捷报都拿出来快速翻看了一遍。
长达半年的战事,大大小小的战役有百余场,但凡胜仗必然有人立功,其中有驻守边关的各位老将,有李耀、谢琅、岑灏这样的壮年将领,也有李显、张护这类才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小将。
国舅曹勋作为主帅,向熙宁帝举荐了十几位颇有潜力的年轻小将,对早有扬名的立功老将更是赞不绝口。
曹勋身在战场,当然也有很多立功的机会,然而除了六月里曹勋亲自带兵杀了两次敌,其他时间曹勋都是在帅帐里运筹帷幄,将最直接的杀敌立功的机会都分派给了其他人。
放下捷报,熙宁帝看向窗外。
他一直都知道自己这位大舅是个百年难遇的将才,熙宁帝敬佩他,却渐渐地也开始了对大舅的忌惮。
同样是将门,李家从李雍到李耀、李显都是清正之流,李耀就不说了,李显虽然也有谋略,但他的谋略都用在练兵打仗,对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毫无兴趣,平时也不耐烦去结交其他官员。
因此,熙宁帝信任李家,以前的各位祖宗们也都信任李家,只有小昏君那样的才会因为私怨跟李家过不去。
曹勋不一样,他不但是个将才,亦是个权臣,这么多年来,熙宁帝看得清清楚楚,曹勋不但牢牢掌控着兵权,暗地里亦对六部政务有所染指,凡是与他政见不和的官员,要么被罢官,要么被外放,少有能在朝廷站稳脚跟的。
早些年熙宁帝还年少,他觉得大舅这都是为了他好,是在替他巩固势力,而且大舅一心为国,从未利用权势获取私利。
然而随着熙宁帝亲政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从大舅那里感受到了威胁。
他不是父皇那样贪图享乐的皇帝,不会把手中的权力都下放给心腹之人,再把所有时间都放在美人或猫狗之上。
他想做个明君,想证明自己的文治武功,想让百姓们赞誉他,想让敌国畏惧他,想让贤臣名将都成为他的附庸,而非功名凌驾在帝王之上。
那么,这次战事,大舅把立功的机会都让给别人,究竟是一心为朝廷栽培新人,还是已经察觉了他的忌惮,故意用这种手段打消他的顾虑?
.
十二月初,大军班师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