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前世在黑市摸爬滚打,吃了不少不识字的亏,后来跟着老大学习认字,还自己看兵法什么的。

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辈子他目前这个年龄是不认字的,总得给自己认字找个好的理由。

所以,姜娇娇说的,正中他的下怀。

至于两个小的,尤其是姜和安,暂时还没有发言权,从后天开始就得背着书包去学校上学。

大阳公社离靠山大队走路差不多四十分钟。

每天早上来,下午放学回去,周边不少大队的小孩来读书都是这样。

回到家,姜远山和姜和冬还得去地里上工。

前段时间断断续续下了两场雨,算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里的干旱问题。

再加上不久之后就是秋收,大队里之前轮流休息的安排就取消了。

每天都要上工。

方青杏因为今天要送姜和秋,不知道具体会到几点,干脆就跟金眉请了一天的假。

她那边的进度比预想的快,再有几天也就完工了。

比原本定的一个月工期还要快点,但是说好的工钱是不变的。

男人们出去上工,两个小的还是出去打猪草,姜娇娇和方青杏便把家里的床单被子翻出来洗洗晒晒。

再把家里的卫生都打扫一遍。

一天的时间也很快过去了。

晚上,姜娇娇想吃手擀面,这个简单,直接在空间用和面机和面条机压出来。

再拿出来放着。

等姜远山他们下工回来,直接用煮好的肉汤下面,快得很。

正吃着饭呢,外面突然跑进来一个小孩儿,嚷嚷道,“安子,安子,在家吗?”

姜和安一听站起来,“是大壮,妈,我出去看看。”

方青杏点头,“去吧。”

话落,姜和安已经抬手抹了下嘴,跑了出去。

没一会儿进来,兴冲冲道,“爸妈,大壮说,大队长让咱们吃完饭去晒谷场集合呢,有事要说。”

方青杏嗯了一声,问:“有说什么事吗?”

姜和安摇头。

姜和冬喝了口面汤,接话道,“应该是,村里要来知青了,商量下住处问题。”

前世也差不多这个时候,他们靠山大队接收了第一批知青。

从今年开始,往后几乎每年都会来一批。

而且这些知青,基本没有机会再回城,好多都嫁给了大队里适龄的男女。

除非运气特别好,考上大学,或者城里能给安排工作。

这会儿才六零年,除了后世穿越来的姜娇娇,和重生的姜和冬,其他人对知青这个概念其实还并不太了解。

包括姜远山和方青杏。

心里有疑问,方青杏也顺嘴问了出来,“和冬,什么是知青?”

姜和冬解释道,“就是城里的知识青年,下乡来支持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发展。”

这确实是知青这一代名词的初衷。

可惜,到六十年代中期,文化运动加剧社会矛盾,知青就变成了缓解城里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

这会儿的知青基本都是自愿的,且对于建设农村兴致高昂,热情膨胀。

到后面,大家都知道不仅回不去城市,且还要面临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跟当地人的文化矛盾。

大多都成了被迫。

姜远山这两天在地里干活的时候也听到有消息灵通的人议论这件事。

他顺嘴问道,“那他们来了以后,也每天下地干活?”

这些天的农活让他有点干够了,难怪原主不爱干。

他最近一直想有什么其他的路子可以不用下地干活,都想跟原主一样出去混了。

可惜那样对自己,以及家里人名声都不太好。

姜和冬又端起碗喝了口面汤,语气懒洋洋的,“不然呢,难不成当爹供着。”

姜远山捏了捏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