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步;所谓万邦来朝,天下归心,终究也不过是梦幻泡影罢了。

当然,这并不能责怪太宗什么。永乐朝南征北讨,实际已经在武德上做到极限了;三宝太监威震南洋之后,大安距离成就天·朝上国的临门一脚,其实也就只差一丁点时间的积累。只要后续君主能够将武力下的中华秩序维持个数十年,外邦小国习惯成自然,当然就要深念太宗还不尽的浩大恩情,要自愿为先帝祭祀了。

那么,太宗后续的君主是谁呢?

只干了一年的胖皇帝仁宗、干了十年但保守缩边的好圣孙宣宗、以及叫门天子。

……朱老四还能说什么?

所以说气数就是气数,气数这东西没有办法的。历史上往往是孙子决定爷爷,而不是爷爷决定孙子。朱老四一生功业煌煌,怎料得子孙是那般模样?要没有叫门天子光屁股转圈丢人,永乐朝的历史评价至少还能再上一个档!

一念及此,纵使时光已逝,朱老四的心头依旧一梗,悲哀不能自已,唯有回去抽堡宗两皮带才能解气。

当然,抽堡宗并不是重点,太宗迅速领会到了高皇帝的意思:

“欧罗巴……儿子记得,欧罗巴距中土千万里之遥,素来也不在朝贡的名单上。”

有了历年的祭品,先帝们倒也还能跟上外界的风潮。高皇帝沉吟片刻,才慢慢开口:

“外邦派使者吊唁倒是常事,但在本土上大张旗鼓的祭祀中国皇帝……以过往的经验看,这样的情况不多啊。”

岂止是“不多”?根本就是寥寥可数否则地府也不用费劲吧啦,派人上天入地的翻找旧纸堆了。实际上,以各位皇帝耳闻目睹的旧闻,在外邦中极有口碑的皇帝大致只有几位,而且原因亦各有不同,如果一一考虑,倒颇有商榷之处。恰恰可以分为三类。

“五百年前老赵家的仁宗驾崩,据说辽国皇帝就哭得肝肠寸断,还派人烧纸祭奠。”太宗掰着指头数:“老赵家官方的说法是怀念仁宗的德行,但恐怕……”

恐怕是因为仁宗赔岁币赔得太爽快了,要多少给多少随意勒索;这样的大冤种一朝蹬腿,辽国人怎么能不撒一把热泪?

“再往上就是李二。死的时候蛮夷酋长哭得跟什么似的,其实……”

其实也没有什么,但考虑到先前已经在南洋的话题上牵扯到了建文帝,再谈下去屁股岌岌可危,太宗决定迅速跳过李二:

“最后是汉武帝,死了几十年都有西域和东南的小国给他贡献祭品,珍物络绎不绝。老刘家享用非凡,风光了很久,还宣扬是‘天威所至,莫敢不来朝’。”

没错,即使老刘家的文笔一向很来得,在这个问题上也只敢提“天威”,不敢提其他。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宋仁宗唐太宗的祭祀,或许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是因为什么“仁德感化”;汉武帝的特殊待遇,却百分之百是被汉使拿着刀子逼出来的。皇帝就是天子,天子就是君父,大汉以孝治天下,对武皇帝无礼,犹如对汉使父母无礼;无礼之至,“弗与共天下也”!汉使还要这条性命做什么?

要是今日蛮夷哭得不够痛心,那汉使先灭了蛮王九族,再自刎向武皇帝谢罪罢!

综上所述,外邦祭祀中国皇帝的缘由也就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让人怀念的提款机大冤种,一种是能文能武真有手腕,一种则是横暴凶狠,天下不敢不服那么,问题来了,现在下来的隆庆皇帝是哪一种呢?

几位老祖宗斟酌半晌,觉得很难论定。以他们这十几年陆陆续续收到的消息看,中原应该没有在对外战争中吃过什么亏,想来不至于沦落到当岁币提款机的地步;但要说隆庆皇帝是因为什么“文武双全”,或者“鞭笞天下”,才拿到这四海畏服的待遇,那似乎也……

难道歹竹还真能出好笋不成?

大家心里都不大信服这个论断。但无论如何,朱家还似乎真出了个克绍基业的跨灶之子,于是乎父凭子贵,哪怕为了新帝颜面着想,高祖也只能让真君再次上桌,吃一口热饭了。

两个月后,在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