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有粮道:“请人的话,要将塘里的泥挖了,放水冲几遍。请十人,算紧点也要七日。”
“一日百八十文?。”
陶青鱼:“那就要七两?银。”
陶有粮:“是,还要包中午一顿饭。买肉买菜也要花银子。”
而余下十两?,就是明?年的鱼苗钱了。
五十两?,能刨出三十两?确确实?实?已?经是极限了。且不说下半年还不能像往年一样卖鱼贴补。
“那念书要多少?”
这算问到了陶家人的盲点。
众人眼中迷茫。
方问黎:“若是启蒙,方家村的私塾便可。不过一年要十两?银。”
陶家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知道念书不便宜,但头一次知道这么不便宜。
村里读书人没几个,往日只从别人口?中偶尔听说一月要几两?银。
现在到自己家孩子要念书了,才真真切切觉得多。
刨出去十两?,余下二十两?单单够两?个小孩进学堂!
还莫说每月的笔墨纸砚书本钱。
“平摊到每月,加上纸笔这些……用节俭点,两?个幼童一月二两?足以。”
小孩年纪小,不像像玄同书院里那些书生?,每次课考甲等?者还有膏火费。
名列前茅者只要节俭些,后期也不怎么花钱。
就是前期就是纯往里面填银子了。
陶有粮紧皱眉头思索半天,还是道:“老?三家的,青苗年岁不大,等?两?年家里定送他去。”
杨鹊却?坚持。
方问黎三岁启蒙,五岁入学堂。
十二岁开始下场,十五岁有了举人身份。
到二十岁就已?经可以入书院教书,且执教两?年已?经是书院里响当当的人物?。
世人都认为,念书越早越好。
而公卿世家,也无不早早送幼童进家学。
杨鹊站在为孩子考虑的一方,并没错。
而陶家此刻,也确实?能送两?人一起去。但未来的压力也是双倍的。
杨鹊恳求道:
“爹,就让他试试。”
“若读不走我也不强留,让他回?来便是。”
他们?老?三在家像一头老?牛,不争不抢,让做什么做什么。
家底没攒下几个,自己也送不了孩子去。
虽说老?大跟老?二家也一样尽心尽力为这个家。
但老?大家只有鱼哥儿,老?二家两?口?子托老?丈人的关系在酒楼有差事。
他们?什么都没有。
现在机会摆到面前,他想争取。
陶有粮叹息一声。
“老?大老?二,你俩说说。”
陶兴隆道:“能送就送吧。”
宋欢道:“照鹊哥儿说的,先试试,念不下来回?来也不迟。”
“不止他家青苗,我家青嘉也是一样的。”
陶兴永看了眼自家哥儿。
陶青鱼冲他扬起笑,虎牙尖尖,一脸讨喜。
鱼哥儿对弟弟自来不偏不倚。
他道:“送吧。”
“现在能送就送,读不走或者家里负担不起再说。”
一家人同心协力。
若因为这一件事让老?三家起了隔阂,那就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