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二狗子爹感动得不行。

他们这几个,因为团结在宋长河周围,感情是越来越好了。

书吏把这事儿也收入了《宋家台夏收日志》,并附词:“此举彰显出了宋家台村人团结互助,礼让有爱的良好品质……”

吃了西瓜,农事官跟书吏两人也要回去了。

村正也没让他们空手走,不仅给他们准备了干粮,还托他们给唐知县带了点宋家台的特产。

于是,农事官跟书吏两人,身后背着宋家台养鱼田出产的稻香米,手里提着稻草串的稻花鱼,怀里还抱着一只西瓜,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向村口来接他们的骡车。

车夫:“……”

您二位,这是扛着金山银山呐?

宋明珠:那可不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呐!

农事官觉得他看到了宋家台的夏收秋种情况,看到了稻花鱼,吃到了包子跟西瓜,最后又满载而归。

书吏觉得他记了厚厚几大叠纸,还收获了一套竹笔,从身体到心灵都感觉到愉快,也是收获满满。

“宋村正,你们一定要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认真搞好秋种秋收,养好稻花鱼!”

农事官成天跟村正混在一起,学到了村正打鸡血那套,殷殷叮嘱村正。

“到时候,我再来你们宋家台看秋收的情况!”

那时候,稻田养鱼的经验差不多就成熟了,明年就可以在全县推行。

到时候,他们澧阳县,就是大夏朝一颗闪耀的明珠!

第208章 阶段性总结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no"?>

送走农事官两人,又过了农忙,村里一下子安静了许多。

梁师傅师徒俩也跟着走了。

不过他们是去县里跟唐知县汇报脚踏犁的情况,而不是要回去京城。

脚踏犁的事一天没得到唐知县的首肯,就一天不算完。

他们还得继续留在宋家台继续改良脚踏犁呢!

唐知县抽空听了师徒俩的汇报,听到宋长河准备搞打谷机,心里动了一下。

“两位师傅辛苦了!”唐知县道,“二位这次先在县衙多住两天,看看有没有什么材料是脚踏犁、打谷机需要的,带一些回去。”

然后又婉转地提醒两人:“这天气一天比一天凉,澧阳县这边虽然没有京师那边冷,但也是会冻人的。

我叫人给两位师傅添点衣裳被褥。”

末了,又道:“对了,打谷机大致要用到些什么材料,也劳烦二位师傅想一想,一并准备吧。”

梁师傅师徒俩:“……”

果然最烦这些当官的了!

但师徒俩最终还是听从唐知县的安排,在县衙住下来,也算是休个小假吧。

唐知县出手大方,拨了银钱,让他们自己去采买需要的东西。要是有找不到的,就来跟他说。

谢师傅听说梁师傅回来,特意打了酒买了肉,来跟梁师傅套近乎。

反正大家各套各的交情,各交各的朋友。

另外也问问宋长河的情况。

听到精彩的地方,懊恼得直拍大腿。

“哎呀,这么有意思的事情,我居然没有亲眼看到!”

梁师傅又问当初滑轨的事。

谢师傅便道:“长河这人呐,在‘工’字上确实有几分灵性!当初我看他……”

说到兴致高昂处,谢师傅跟梁师傅两人推杯换盏,如逢知己。

郑师傅没参与这场热闹,他在房中写家书。

“吾妻:

吾在澧阳县,一切安好!

不知家中可好?爹娘可好?你可好?

吾与师父,于五月到达澧阳县,只在县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