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娘子在屏风后面一看,发现是熟人。

就愉快地定了下来。

于是,正月二十五这天,唐知县让小五下来传话,说替宋家台请到了一位年轻秀才。

人已经考核过了,没有问题,只等二月到了就可以来宋家台当夫子。

“那束脩……”村正必须再确认一遍。

“我家郎君出!”小五就道。

“哎呀,多谢知县大人!”

把村正欢喜得晕头转向的。

“宋村正,我家郎君还说了,宋家台离县里还是太远,夫子平素得住在宋家台。还请宋村正为夫子安顿一个住处!”小五又道。

“那是当然的!”村正一口答应下来。

别说只是安排一个住处,就是让夫子住在村正家,也行的!

但到底安排到哪儿,也是需要细想的。

因为农事官他们去年虽然走了,但走之前放过话,说今年要来宋家台育种,所以他们原先住的那屋还得继续留着。

至于其他屋子吧,破的破,又拿不出手。

“长河啊,你说去年你家那屋,不拆,就在旁边重新起一座,该多好啊!”村正懊悔极了。

……村里又不是没地,怎么当时就想不到呢?

但再后悔也没用,只能先把人安排到书吏那屋。再把村里人发动起来,去修补旁边一座还算比较好的空屋。

这样的话,就算县里再来人,村里也有屋住。

如此一来,宋家台人又忙成了狗。

“这开年还没多久呢,就忙成这样……”有个嘴碎的嘀咕。

搁别的村子,怕还在趴窝呢!

“少废话,赶紧把土提上来!”旁边的人催促道。

这人也就嘴上嘀咕一下,手上也是不敢慢的,不然回头自有村里人削他。

很快就到正月底,李掌柜跟汪掌柜又来了。

这次两人送了二十套书案,足够每个教室都摆上几套了。

“哎呀!哎呀!”

好事一件接一件,村正欢喜得不行,对着两位年轻掌柜千恩万谢。

等人走了,村正冷静下来,想了想自修学堂以来所得到的帮助,觉得很有必要刻个碑,把这些人跟事记下来。

“应该的!”老婶儿也很赞同。

村正便把大孙子喊过来,让大孙子给他充当书记官。

由村正口述,把修学堂的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然后便是功德簿。

谁谁谁出了多少钱。

谁谁谁出了多少力。

谁谁谁捐助了什么……

等等,记录得清清楚楚。

只等学堂的事情全部上岸了,就去请石匠来刻在学堂外面的墙上。

到了二月初一这天,夫子来的日子,村正一大早就让自家老幺去村口守着。

宋明珠今天不用上课,也跟着在家里等候音讯。

过了不知道多久,宋明珠听到外头有人高呼:“夫子来了”

她麻溜地跟着她爹出去迎接。

到村道上一看,哎,那位夫子……怎么有点眼熟呢?

宋明珠仰着脑袋想啊想,来人就笑吟吟地望着她。

“哎,你是”

第275章 模拟科考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no"?>

“徐郎君!”宋明珠喊出来人的身份,惊喜坏了。

“徐郎君!”宋长河也十分高兴,“原来我们村的夫子是您啦!”

村里人一看,十分惊讶。

诶,夫子跟宋长河他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