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兵部尚书家时,工部尚书进去喊了一声。

“陛下招我进宫,你去不去?”

兵部尚书瞟了一眼常瑾,就道:“去!”

第442章 知县大人当街换衣裳啦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no"?>

工部尚书跟兵部尚书坐在马车里还在琢磨常瑾的事儿。

哎,这个常杀神自打从澧阳县回来之后,人还是那个人,但总觉得哪里有什么不一样了。

乍看好像变了好多,细看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啧啧,真是神奇啊!

等到了宫里,工部尚书热情地迎上去:“陛下,臣来了!”

“陛下,臣也来了!”兵部尚书乐呵呵地跟上。

只喊了一个,却来了两个。

皇帝瞅了一眼,有点儿嫌弃,但还是喊人加了几个菜。

于是,工部尚书跟兵部尚书喜提一顿宵夜。

“喊你们来,是因为火炕。”皇帝把信递给工部尚书。

兵部尚书也凑过去一起看。

“哎,这个火炕,妙啊!”工部尚书捏着信喜不自禁。

“这个宋供奉,果真有几分本事!”兵部尚书的想法有点与众不同,“陛下,能不能把人请上来,改良一下兵械?”

“改良兵械估计是不成的,兵械与农械是两码事儿!”工部尚书接话道,“不过,陛下,我觉得倒是可以把人召上来,重点改良一下农械?”

宋长河现在是他们工部的供奉,供奉的原则就是有召必应,所以把宋长河召上来也是可以的。

“不是我泼冷水啊,我觉得吧,单召宋供奉一人,他肯定是不愿意来的。”唐尚书接话道,“得把明珠乡君一起召过来。”

据他儿子描述,那父女俩是秤跟砣的关系,少一个都不行。

陛下想了想,觉得把人喊上来也不是不行,况且他也很想见见宋家台明珠。

“等开春之后吧。”皇帝就道,“到时候天气好了,路也好走一点。”

宋家台,宋明珠正在天井里玩儿,忽然打了个喷嚏。

“阿嚏”

“乡君,外头冷,回屋里吧!”郑婆子道。

宋明珠抬头看了看眼上,天阴沉沉的,但一直没有下雪。

“我记得去年这时候已经下雪了。”宋明珠道。

“是啊。”郑婆子也抬头看了看天,长叹一声道,“今年这雪啊,不下则已,下的话,恐怕小不了啊……”

说什么瑞雪兆丰年,老天爷,你可不能拿今年的人去丰明年的地啊!

县里,唐知县自从收到火炕的图纸之后,就在县里全力推行火炕。宋长河跟几个徒弟也被借走,一人带一支队伍,跟老天爷抢时间,到处砌火炕。

唐知县组织了一波青壮年,跟宋长河学习怎么砌火炕,然后也散到四面八方,加快砌火炕的速度。

对于极度贫苦的人家,唐知县是免费推行一家一火炕。对方只要自己把泥准备好,人到了就开始砌,工钱由县衙支付。

对于中等人家,唐知县统一制定了价钱,一个火炕多少钱,明明白白的,县里不抽取一文,全部都归砌火炕的师傅。

直接避免了乱开价、拖慢速度的现象。

至于富裕人家,这个唐知县就不管了,能收多少钱都靠火炕师傅自己的本事。

当然了,如今这人手紧张得不行,出不起价钱根本请不到火炕师傅。

至于宋长河跟四位亲传徒弟,那就更贵了。

但县里的几个大户,那是宁肯等着宋长河,也不愿意请别人。

对于宋长河抽取三成利的事儿,唐知县也默认了。

无利不起早,你总不能叫人白白把手艺教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