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俩仔细一咂摸,越想越是这么一回事。

于是,这事很快就定下了。

在村里,帮人家收麦子十文钱一天,还包一顿晌午饭,确实有大把人乐意做。

等一家人回过神来,发现今年春种居然没怎么劳累就过去了,柳巧娘也觉得不可思议,谁能想到,在农忙的时候,她每天只需要做做饭,给鸡蛋翻翻面。

而这个时候,赵家亩产三石的小麦产量也引起了轰动。

事情的起因是挨着赵家地的同村人看见了他家的小麦麦穗比旁人家的开花结穗都要早,到了灌浆期,那一颗麦穗上比自家三根加起来还要多,两家的地紧挨着,对比格外明显,等到收获的时候,一株株饱满的小麦看得邻地的同村几乎羡慕嫉妒得双眼发红。

赵来贺知道今年地里的收成肯定是少不了,就怕有人红眼病,等小麦刚成熟,立马就跟提前说好的几个人连夜抢收了。

雇的几人都是家境格外贫苦,但是人品信得过的人家,收的时候也察觉到赵家的麦子饱满,倒没说什么,只问来年能不能

换些麦种,赵来贺自然是答应的。

邻地的同村人第二天一看,见两家挨着的地收完了,只当是防着自己,便在村里闲话了一番,话里话外都是赵来贺家不知道从哪里买的好麦种,却瞒着不告诉一个村子的。

称粮的时候,这个说法已经传得几乎整个村都知道了。

大夏一年收两次粮税,一次在夏收后的六到八月份,另外一次就是秋收后的十到十二月了。

村长赵大生挨家挨户登记的时候,听到一亩三石的时候,顿时就惊住了。

如今小麦的亩产在一石左右,约莫一百斤上下,最肥沃的上田产量最高也就一石半,还是好些年前怀江府下面的其他县的记录,而赵家的地,就算其他人不明就里,经手的赵大生还不知道嘛,那就是比下田稍微好一点罢了。

赵大生这下也怀疑赵来贺家是不是哪里寻来了了不得的粮种了。

眼看众人眼神越发火热,赵来贺忙笑着解释。

“哪有什么好粮种,无非是跟大家一样,挑挑拣拣的。”

“来贺,都是同一个村子的,可不带这样藏着掖着的啊。”

赵来贺笑了笑,“这都多亏了堆肥!”

第23章

赵丰年本就没打算瞒着村里做,刚开始的时候瞒着是怕有人跟着学,最后没成反倒怪到自家头上。

再者就是,这个方法也要经过实验,他还有自己的一点打算,如今水到渠成,于是便让赵来贺出面了。

虽然在赵丰年看来,这样的产量还是没有达标,但是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已经是惊人的变化了。

听说赵四家靠着叫什么堆肥的法子让七亩地都能亩产两石的麦子,整个赵家村都沸腾了。

谁不知道赵四家那五亩地地薄,起初王家种五亩麦子,收获三石都不到,虽然有疏于管理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地荒啊。

可如今,赵四竟然连薄田都能种出这么多粮食,可见这堆肥是多么管用!一时间,无论是家里薄田还是本来就拥有上田的人家,都激动不已。

赵家突出的产量,毫不意外引起了其他村的注意,也引起了县太爷的注意。

对比其他村一亩一石,六七斗,赵家村的三石实在是一枝独秀。

这天收粮税的还是个熟人,周大力。

周大力早知道了这事,见到赵来贺,一脸的笑容。

“贺兄弟,真有你的,你家这事县令大人都知道了,你可真生了个好儿子!”

赵来贺也笑得合不拢嘴。

等县令大人亲自微笑着同赵来贺说了几句话,还说待查实前因后果,会再派人去赵家村时,整个场子上的人再次冲赵家村这边投来了羡慕的目光。

今天的所见所闻赵家村的人能说一辈子,见到了县太爷,县太爷还很和蔼地跟他们说话了,还说要来他们赵家村呢。

赵丰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