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4 / 4)

凤穿残汉 问道太史慈 5686 字 1个月前

前蔡吉是不用再为如何搪塞袁绍而烦恼。至于何时谈婚论嫁。反正历史上,诸葛亮与黄硕亦是二十七八岁才结婚,也没见此二人在东汉引起多大的轰动。

事实上,不仅是蔡吉不急着嫁,就连郭嘉、太史慈等人也在有意回避着这个问题,更不会因看到孩子而去刻意提醒蔡吉婚嫁之事。这不,此时的郭嘉就拢着双手打量着两个小鬼头,哈哈一笑道,“同岁不是挺好。正好可以成同窗。”

“没错,与其留在老宅长于妇人之手。还如来讲武堂求学,既能学文又能习武,还能与同龄人结交。一举多得甚是妙也。”太史慈跟着点头附和道。

蔡吉从郭嘉与太史慈的对话中听出,郭嘉似乎也要将郭奕送入讲武堂学习,连忙追问道,“奉孝先生要让奕儿也进讲武堂?可是讲武堂的师资比不上颍川啊!”

蔡吉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在妄自菲薄。要知道汉代私学遍布中原各地。其中又以颍川最盛。许多名士大儒都设馆授徒。颍川的私学主要分两大派系,一是律法,如郭躬讲授《小杜律》,钟皓讲授诗律。二是经学。如唐溪典讲授《左氏传》,张兴讲授《梁丘易》。且他们所穿之经学都具有“擅长于论辩,多博通而不专攻一经”的特点。如此这般。在私学中,颍川士人不仅能学到精深的法家、儒家的知识,也从这些名士大家那里学到很多政治经验。而且这些私学中的士人还相互结交。互相影响。因此不仅仅是颍川的士人,不少其他地方的士人亦不远千里来颍川游学。如汉中人祝龟十五岁时,就从汉“中远学汝、颍及太学”。梓潼人杨充“受古学于颍川白仲职”。在这等大风气下,郭嘉将郭奕从颍川接来东莱入讲武堂学习无疑会影响其学业,同时亦会限制其与士人的交往。

然而面对蔡吉的追问。郭嘉却只是淡然地作揖答道,“嘉即已在东莱出仕。自然得将家眷接来东莱。更何况奕儿还小,颍川也不太平。”

耳听郭嘉提到“颍川也不太平”,再一联想到颍川目前正处于曹操的控制之下,蔡吉顿时就明白了郭嘉将幼子接来东莱的真正深意。虽说,眼下曹操还没做出“将徐庶老母胁于曹营”之类的事。但鉴于郭嘉与荀彧等颍川系名士的关系,以及曹操好挖人墙角的习惯。只要郭奕还留在颍川,难保哪天曹操不会上演一出“将郭奕胁于曹营”的好戏来。

此刻体会到郭嘉良苦用心的蔡吉,当即颔首应答道,“既然奉孝先生与子义将军如此信任讲武堂。那本府也在此保证,待到奕儿、享儿年及志学,讲武堂定能直追颍川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