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1 / 4)

凤穿残汉 问道太史慈 5637 字 1个月前

而袁谭见包括辛毗在内的谋士不再发言,以为是自己的辩才说得谋士们哑口无言。于是他当即便得意洋洋向管统吩咐道,“管郡承,汝这就回去东莱告知郭嘉、太史慈等人,本公子会派专人前往龙口接阿叔去邺城。如若不肯,休怪本公子翻脸!”

“未曾想袁大公子还是个大孝子。真该举他做孝廉。”郭嘉随手将管统送来的书信递给了坐在对面的太史慈,言语之中则充满了讥讽之意。

太史慈接过书信打开一瞧,迎面扑来的是袁谭那道既傲慢又虚伪的命令。想到之前郭嘉特意将袁术北上的消息透露给管统,并让其转述给袁谭,太史慈不由忍俊不禁道,“袁大公子是否该举孝廉,慈不得而知。倒是管郡承堪当青州第一信使。”

“管统固然功劳显著。不过袁大公子肯如此爽快地接自家阿叔去邺城,倒也让吾等省了不少心啊。”郭嘉伸了个懒腰悠然往榻上一靠,显得颇为慵懒。

眼瞅着郭嘉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不少人都会以为他是个玩世不恭的人。可太史慈却十分清楚为达成这一环接一环看似顺当的步骤,郭嘉暗中所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须知扬州与青州相隔千里之遥,撇去各种意外而让袁术、袁谭入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此外以太史慈同郭嘉这些年合作的经验来看,每当郭军师如此靠在榻上发呆之时,往往就是某人会遭殃之日。因此见此情形太史慈打趣地问道,“奉孝每每算无遗策,如今又在算计何人?”

“天下间哪儿有算无遗策之事。”郭嘉摆了摆手道,“嘉不过是在他人坚信的真相旁挖个坑而已。”

郭嘉的这种说法让太史慈觉得颇为新奇。不过转念一想,也确实是这么一回事。袁术之所以会带着玉玺北上投靠袁绍,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大哥有取汉代而之的野心。袁谭之所以会毫不遮掩的接袁术去邺城,是因为他相信凭自己父亲的实力一统天下不费吹灰之力。人在只看自己想看的东西之时,往往会忽略身旁的危险。郭嘉、蔡吉以此为契机为袁绍设下陷阱也不足为奇。当然反之也适用于同样身为主公的蔡吉。

太史慈作为一个武将,自付在权谋之上比不得郭嘉,所以他顺势便追问道。“那此番奉孝又要在谁身旁挖坑?”

“许都。”郭嘉顺口答了一句,紧跟着思绪也随之飘向了那座天子之城……

建安三年(198年),四月的许都正值草长莺飞的暮春季节,城内城外到处都是身着华服驾车游玩的公卿贵族。诚然到目前为止,肆虐中原的战乱任然没有平息的迹象。但在许多人眼里“建安”都算得上是个吉祥的年号。至少自打刘协改元建安之后,旱、蝗、涝等天灾逐渐没了踪影。司空曹操更是在治下劝农邬桑,兴修水利,逐渐令饱受战乱之苦的豫、兖二州恢复了生机。

然而就在许都城内的贵人们沉浸在暂时的歌舞升平之中时,身为堂堂大汉国舅的董承却在将军府内兀自生着闷气。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司空曹操在不久前将女儿清河献给了天子刘协。刘协龙颜大悦之下将曹操之女直接封为了夫人。说起来少年郎君纳一个貌美如花的少女做夫人。在这个时代本该是桩值得大书特书的喜事。然而一旦牵涉到帝王家事,那可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须知董承的女儿董贵人本是刘协身边的宠妃,其地位仅次于伏皇后。也因为如此。就算董卓当初被夷三族,与其有亲眷关系的董承依旧能有滋有味地混迹于汉庭之上。可现在权倾朝野的曹操将女儿献给汉帝,无疑是在平静的后宫之中重重地投下了一枚棋子。更何况董贵人如今正有孕在身,这便意味着其将有足足一年的时间无法在刘协身旁服侍。一想到自己的女儿、自己的权势会因此受挫,董承便觉得如鲠在喉。

且就在董承躲在府内为曹操日渐势大而纠结不已之时。忽听家中仆从来报说,“光禄大夫吴硕求见。”吴硕乃是董承在朝堂上的得利盟友,就算心情再不佳,董承也不会让吴硕吃闭门羹。因此董承当即就差人将来访的吴硕请进了自家书房。

吴硕一进书房就见董承面沉若水的站在窗边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