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2 / 5)

凤穿残汉 问道太史慈 7259 字 1个月前

外站在袁绍目前的立场上来说,登基称帝只是完成了一个形式而已。真正要开创秦皇汉武之基业,还需一城一池地攻城掠地才行。因此在称帝后的第三日,袁绍便让谋士陈琳执笔写下檄文,向天下宣布,其已挑选精兵十万,良马万匹,即将南下攻打许都。

袁绍称帝的消息连同陈琳的檄文一经传到许都,汉庭上下顿时为之震动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特别是好不容易坐稳了一年多龙椅的刘协,在得知袁绍即将南下以陈代汉后,气急之下竟当堂拍案而起大声怒斥,“先是袁术!再是袁绍!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竟如此报答圣恩。”

由于此时的曹操还自徐州回许都的半途之中,因此面对袁绍的咄咄逼人架势,以及年轻天子的震怒,大多数臣子都显得无所适从。绥靖的气氛更是弥漫了整个朝堂。却见大匠孔融就率先出列向刘协劝解道,“陛下息怒。袁氏兄弟早有不臣之心,如今只是图穷匕见而已。不过袁绍之势远大于袁术。故臣以为陛下还是应该先避其锋芒再图对策。”

孔融虽没有言明,可他所谓的“避其锋芒”,不外乎就是将天子的御驾迁离许都。而这一招对于汉室公卿来说早已是习以为常,因此不少人都在底下颔首附和。毕竟汉庭可没少被李傕等西北军阀赶鸭子流浪。而眼下的袁绍实力远甚于当初的李傕等人,汉帝又有什么理由不拔腿跑路?

不过作为作为曹操在朝堂上的代理人,荀彧可不能让到手的汉室大旗就这么飞走。但见他长袖一甩,出列向孔融针锋相对道,“何为避其锋芒?袁绍越僭称帝,矛头直指汉室江山。故此袁绍南下并非寻常的诸侯之争。而是大汉与逆贼间的国战!陛下身为天子若值此生死存亡之际心生退却之意,天下诸侯将如何看待朝廷?如何看待陛下?”

刘协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被荀彧如此一激,再联想到自己幼年时被李傕等人驱赶得居无定所的日子,不禁拔剑大喝道,“荀卿家说得是!朕这次绝不离开许都!若有人退缩求和,有如此案!”

言罢刘协挥剑斩断了案牍一角看,同时也斩断了孔融等人想要迁都的意见。既然天子不肯迁都,那在场的文武大臣只得另谋打算。而所谓的另谋打算不外乎是向外求援。这不,孔融这头才退下,国舅董承便跟着又出列进言道。“陛下既有心坚守许都,应立即下旨征召各路诸侯来许都保驾。恕臣直言以曹司空的兵力尚不足以抵挡袁逆大军。”

董承的进言再一次博得了在场公卿大臣的们的附和。毕竟曹操与袁绍间的实力差距那是众人有目共睹的。更何况有传言说袁绍身边有一个擅长施法请神的活神仙。此人之前还曾做法请来黄帝显灵助袁绍攻破易京城。面对这样一个棘手的对手,汉庭不向外求助才怪。

荀彧眼见董承欲借袁绍南下为由引其他诸侯入许都。不由暗自蹙起了眉头。虽然荀彧也承认曹操的实力不及袁绍,但招其他诸侯来许都也并不见得就能提高汉室的实力。须知当初袁绍纠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都有人各怀鬼胎。而今各路诸侯皆已各自割据为阵,如何会为保汉室同心协力。怕是到时候一纸圣旨下去,招来的不是盟友,而是一群虎狼。

且就在荀彧打算再次驳斥董承之时。不曾想站在他对面的大夫吴硕竟抢先一步出列否决道,“陛下三思。而今袁绍只是虚张声势,并没有率军南下。臣以为军务之事还是应该等曹司空回许都之后再做定夺。”

荀彧和董承都没想到吴硕在这当口会替曹操说话,不约而同地都向其投去了惊讶的目光。可吴硕却显得十分坦然,在他看来保住汉室是一切的前提。所以他又跟着向刘协进言道,“陛下当务之急。应发出檄文与袁逆针锋相对。从而鼓舞三军士气,让天下人知晓汉室才是受命于天的正统。”

“吴卿言之有理。”刘协心悦诚服地点了点头接受了吴硕的意见,继而又环视了一番朝堂询问道。“那位卿家愿书此文?”

“臣愿一试。”孔融出列请命道。

刘协虽对孔融刚才意图迁都的态度有所不满,但对孔融的文笔还是十分佩服的。于是便欣然颔首道,“有劳孔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