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3 / 4)

凤穿残汉 问道太史慈 4920 字 1个月前

然立场鲜明地表示反对袁绍称帝。这就让张颌不得不重新权衡利弊。至少经过这么多年的合作,张颌十分清楚蔡吉的实力绝不逊于曹操,一旦蔡、曹联手,这场中原大战的胜负也就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张颌的沉默让萧建意识到自己今天算是来对了。话说,当萧建收到袁绍差人送来的印绶与圣旨之时,并没有为之心动。相反却在心中暗暗腹诽袁绍小气,竟想用这么一个空头衔来引诱他萧建为其卖命。在萧建看来袁绍虽兵多将广,可汉室尚没有到倒台的地步。在军事上至少还有曹操、蔡吉等一干能臣力主保汉。在政治上中原的世家名门也大多站在汉室这一边。毕竟这些世家名门之所能被称为世家名门。是因为他们祖上曾在汉庭为官或是受到过汉室的册封。倘若给予他们荣耀的汉室都不存在了,他们又有何理由继续以世家名门自居。因此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萧建都不会选择投靠袁绍。而他唯一担心的是执掌琅琊军务的张颌会否经不住诱惑倒戈袁绍。毕竟张颌之前曾在袁绍帐下效力,两者之间或多或少总有些主仆之义。

于是为了斩断张颌与袁绍之间的最后那么一点人情,萧建当即探头向张颌乘热打铁道。“将军会觉得此事难以决断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袁绍对将军也算有过一点知遇之恩。然则将军可曾想过,袁绍固然是提拔过将军。可将军也曾为袁绍冲锋陷阵。正所谓各取所需两不相欠,将军又何须执着于袁绍那点恩情?更何况袁绍此人心胸狭窄,属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之辈。将军就算投靠了袁绍,也难保日后不会成为下一个幽州麴义!”

耳听萧建提到麴义,张颌不禁暗自打了个寒战。说起来,张颌与麴义都是当初从韩馥帐下转投袁绍的武将。不过张颌投靠袁绍之时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军司马,而麴义则已经是名动北地的骁将。之后在与公孙瓒的征战之中,麴义立下的功劳比袁绍帐下任何一员将领都要大,冲锋陷阵的次数也比任何一员将领都要多。因此张颌在听到麴义父子因背叛袁绍而被诛杀的消息之后当场就惊得目瞪口呆。在他看来麴义或许脾气傲了一些,却并不是一个会背主的人。就像他们当初之所以会舍弃韩馥,也是因为韩馥先将冀州刺史的头衔让给袁绍之故。

难道事情正如萧建所言,麴义的死是因为袁绍忌惮其势大之故?那袁绍在得了天下之后,又会不会像清算麴义那样清算自己?思虑至此,张颌心中已不再有所疑虑。却见他猛地抬头冲着萧建一个抱拳道,“萧府君一番言语令颌茅塞顿开。某这就差人将那伪使连同这印绶、圣旨一同退还袁绍!”

“善!张将军如此深明大义,真乃琅琊百姓之福。”萧建言罢朝着张颌恭恭敬敬地作了一揖。

无独有偶,这一头张颌将袁绍派来的使者轰回了邺城,那一边远在河内郡的袁绍特使耿包也遇到了一桩令他头痛之事。原来自打那日郭图向袁绍进言拉拢河内司马家之后,袁绍便派了耿包前往河内招抚司马家,并下旨征召司马家的二公子司马懿入朝为官。经过之前的劝进一事。而今的耿包早由一介主簿升迁为了光禄卿。加之此番袁绍军借黎阳大胜之势横扫整个河内郡,沿途各县可谓是飞檄而定。故而耿包对招抚司马家一事充满了信心。可谁曾想一到司马家,耿包却发现那个号称“聪亮明允,刚断英特”的司马家二公子,竟成了这幅模样……

“懿公子,吾乃大陈国光禄卿耿包,奉当今天子之命来招公子入朝为官。”司马家的厅堂之内,耿包摆起官腔朝着一个倚坐榻上的青年拱手打量道。然而那青年却歪嘴斜眼对耿包的话语充耳不闻。

不用问,眼前这个面容白皙却五官扭曲的青年正是刚满二十岁的司马家二公子司马懿。依照司马家的说法,司马懿在不久之前染上了怪病。致使全身瘫痪,面部抽搐,无法言语。耿包起先不信。硬要司马家把人抬出来再说。结果眼见司马懿真是一副全身不能动弹的模样,耿包也不禁有些为难起来。

“耿特使,正如汝所见,吾家二公子确实身染重疾,不能随特使入朝面圣。”司马家的管家凑上前偷偷向耿包塞了一个红包道。“劳烦特使在陛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