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1 / 5)

凤穿残汉 问道太史慈 6831 字 1个月前

王翰见蔡吉如此表态,虽心痒难耐,却也只能无奈地附和道,“使君真君子也!”

蔡吉当然不是什么君子。以黄铜冒充金子或许能占一两次便宜,但付出的代价则是自己苦心经营的金融信用崩溃。更何况蔡吉接下来的计划所能赚取的利润远高于造假黄巾。事实上,蔡吉之所以采用黄铜铸钱,主要是为了防伪。在铸币流通时代,“劣币驱逐良币”无疑是件让统治者胆战心惊的事。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例如,秦朝灭亡后,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制半两钱,由于允许民间私铸,钱制较乱,以致出现重仅一克的荚钱。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也就是一些投机商将秦制的半两,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个半两,就可剪下一个半两的青铜,用剪下的铜再铸半两,这样以来,导致货币失衡,即“劣币驱逐良币”。当时吕后发现问题后,积极着手币制改革,为了防止剪边,在方孔圆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围边,定五铢为计重单位,这才有了延续两汉的“汉五铢”。不过,由于之前董卓以国家的名义肆意烂铸劣质小钱,彻底破坏了汉五铢的信用。而后各个诸侯又各自为阵,各铸各的铜钱,使得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愈演愈烈。损失惨重的百姓纷纷放弃那些五花八门的铜钱,转而退回以货易货的原始状态。最终导致各家诸侯征税也只收粮食、食盐、布匹等实物。

正是鉴于这种局势,蔡吉才不得以使用黄铜铸新钱,以求重建信用货币。至少眼前的“东莱五铢”在外观和材质上都与青铜质地的汉五铢有着明显的区别。那些投机商一时半会儿还无法掌握仿制技术。

于是在声明了一番自己绝不造假黄金的原则之后,蔡吉便向众人正色道,“本府已决定自明年开春起,本府所辖府县民间只许以‘东莱五铢’交易。青铜五铢、金、银等钱币,需按市价兑换成东莱五铢方能使用。东莱五铢均由州府铸造,私铸者,斩无赦!往后州牧府每发一吊东莱五铢,便用其中半吊东莱五铢购进粮草、布匹、食盐等物资,另半吊钱输入市场发往民间。无论何人若持东莱五铢,在商铺中买不到物资,均可在州仓按官价换取定量物资。”

蔡吉话音刚落,只听哐嘡一声,坐在甄尧身旁的司马欣手一抖将耳杯掉在了地上。

耳杯掉在地上的声响为司马欣引来了众多围观者。面对众人狐疑的目光,年轻的粮商显得有些尴尬。就在他僵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之时,忽听坐在首席的蔡吉不以为意地说道,“司马郎君想是醉了。”

有了蔡吉这句圆场,现场的气氛顿时缓和了许多。一旁侍者赶紧上前收起了杯子并擦干净地上的酒水。至于司马欣本人则连忙起身向蔡吉致歉道,“司马欣不胜酒力,还请使君恕罪。”

“司马郎君无需介怀。东莱酒本就劲大,郎君不适应也再情理之中。”蔡吉一面摆了摆手示意司马欣不用紧张。

坐在司马欣身旁的甄尧见状,更是拍着他的肩膀打趣道,“郎君在河内,号称百杯不醉。今日一试,汝可心服?”

“惭愧。惭愧。”司马欣红着脸讪讪地说道。顿时引得在场众人一阵哄堂大笑。

蔡吉手持耳杯,注视着正在被众人调笑的司马欣,然而她的眼中却并没有笑意。司马欣刚才的举动显然不是酒醉,而是针对东莱五铢发行的反应。这意味着眼前这个男子可能已经意识到东莱五铢的发行会给天下局势带来重大改变。当然对方也可能只是一介普通商贾,因害怕东莱五铢发行影响物价,而当场失态。但无论是何种缘由,司马欣这个人物今晚算是引起蔡吉的注意。

事实上被蔡吉的计划牵动神经的人远不止司马欣一人。甄尧、王翰等人都是久经商场的老手,一早便以看出蔡吉早晚会利用手中掌握的食盐来操控天下物资。只是没想到蔡吉竟然能够造出近似金币的铜钱来替代五铢钱。此刻二人表面上虽一左一右地调侃司马欣,可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