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3 / 3)

凤穿残汉 问道太史慈 4047 字 1个月前

其实也难怪孙策会如此惊愕。这个时代诸侯们的军粮除了收税与掠夺之外,绝大多数还是得靠军屯来维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所谓的屯户就是诸侯的农奴。像是曹操就实行官八民二的分账比例。所以在孙策看来蔡吉的做法无疑太过妇人之仁。

不过周瑜并不这么认为,却见他低头思虑片刻之后,欣然笑道,“依瑜看来,此事蔡安贞不见得吃亏。试想做蔡氏屯户只需交三成田赋,北地的流民岂不是都跑去青、徐二州做屯户乎。”

周瑜的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蔡吉的真实目的。汉末的土地问题颇为特殊。一方面是世家豪强大量兼并土地让自耕农丧失土地,另一方面则是官府掌握大量荒地却缺乏足够的人口去开垦。所以说汉末的官府不仅要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还要同世家豪强抢夺劳动力。针对这一特殊的情况,蔡吉的“二五减赋”并非像后世那样针对地主,而是只在官府治下的屯户中实施。如此一来既能吸引流民与隐户投靠官府,也能变向地迫使世家豪强减租减息。

所以周瑜的话音刚落,张昭也跟着点头附和道,“蔡安贞不愧为女中管子。”

孙策为人最讲究实用,眼见周瑜和张昭都赞同蔡吉的政策,他也跟着心动起来。“那东吴可否也实施此策?”

“不可。”张昭斩钉截铁地否决了孙策的提议。待见后者露出不解之色,张昭又跟着解释道,“东吴地广人稀。以三成田赋屯田不足以支持军粮供给。”

“瑜也觉得此事不妥。”周瑜颔首进言道,“不过伯符倒是可以借鉴蔡安贞之策,广征民夫开垦军屯。”

听罢二人连番进言,孙策欣然受教道,“那就依公瑾与子布先生所言。先在吴郡征夫屯田。”

“喏。”张昭不动声色地拱手领命。

孙策则满意于自己借鉴了蔡安贞的良政,于是又向张谨询问道,“张郎在东莱游学四年,想必认识了不少东莱俊杰。”

“不瞒吴侯,东莱俊杰多来自异地,郭奉孝、贾文和、庞士元皆是如此。”张谨拱手答道。

对于张谨举例的郭嘉和贾诩。周瑜那是早有耳闻,甚至颇有同此二人一决高下之打算。不过最后一位他却没有听说过,于是赶紧问道。“那庞士元又是何人?”

“回将军,庞士元乃鹿门庞德公之侄,年约二十,雅气晔晔,经学思谋。在北地颇得齐侯赏识。”张谨卖力地为自己的同门师兄鼓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