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儿的刘协表面虽没有多少变化,但他的内心深处已被董承说得汹涌澎湃。是啊,只要离开许都,离开豫州,就能彻底摆脱曹操的控制。可是自己要如何逃出固若金汤的许都城?逃出城后又该去往何处?思虑至此,觉得时机还不成熟的刘协,最终还是谨慎地说了一句,“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刘协虽否决董承的建议,但董承却并没有继续纠缠刘协。在他看来只要让天子有了相关的想法就成。至于如何实施,说实在的就算董承本人这会儿都没做好准备。所以董承当即恭敬地朝刘协抱拳道,“陛下圣明。”
且不论董承如何计划让刘协逐步逃出“屋檐”,至少在两人会面后的第三天,曹府的信使便已先钦差一步将刘协的决断传达给了远在邯郸城下的曹操。在得知天子已下令废三公,拜曹操为相之后,曹营上下顿时陷入了一片兴奋之中。
“恭喜父上。”大帐内曹昂头一个向曹操道贺。在他看来朝廷拜父亲为相,昭示着父亲朝周公之位又迈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在曹昂的带头之下,高蕃、史涣等曹营文武亦接连向曹操齐声称贺。在一片歌功颂德之中,唯有荀攸始终保持沉默,既没有向曹操道贺,也没有向曹操进谏。联想到远在许都的荀彧同样以闭门称病的方式对待拜相一事,曹操不由脸色一板向荀攸问道,“公达似乎不乐于见孤拜相?”
面对曹操诛心的问话,荀攸面不改色地转身一拜道,“回主公,攸以为眼下未到拜相之时。”
荀攸此话一出,在场的不少曹将都流露出了惊讶之色。谁都知晓曹操起家靠的是两大势力,文为汝颍世家,武为谯沛武人。而荀家叔侄则是汝颍世家领头人物。如今荀彧闭门称病,荀攸则直接了当地说“未到拜相之时”,这到底闹得是哪出戏。
相比一头雾水的手下,曹操在盯着荀攸瞧了半晌之后,忽然哈哈大笑,“孔璋,替孤拟书,孤要谢绝此事。”
“混账!曹孟德欺人太甚!”许都皇城御书房中,身为汉天子的刘协一把将满案的笔墨纸砚撸到了地上。
面对盛怒之下的帝王,守在门口的内侍吓得大气都不敢喘一声。唯有独坐在堂下的吴硕眼观鼻鼻观心,始终保持着一副淡然处之的模样。其实也难怪刘协会如此大发雷霆,这颁旨的钦差前脚才进曹营辕门,后脚曹操的信使便已将曹操的奏折摆在了刘协的御案之上。在奏折之中,曹操再次婉言谢绝了刘协的任命。并声称袁氏残党尚未诛灭,无功不可受禄。曹操的遣词造句虽谦卑,可在刘协看来却是嚣张异常。一方面曹操所谓的“无功不受禄”,坐实了他想要恢复丞相制的野心。另一方面连续两次拜相被拒,令刘协大感颜面受损。
然则狼子野心也好,颜面受损也罢,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于是在一通发泄之后,刘协最终还是一屁股坐回龙榻,颓然说道,“吴卿,汝说曹孟德究竟要朕怎样?”
吴硕向刘协拱手道,“曹操不过是学周公三辞三让。”
“学周公三辞三让?朕看曹孟德班师回朝之后,怕是要逼朕三让天下也!”刘协剑眉一竖咬牙切齿道。
然而刘协的话音才刚落,吴硕的神色就骤然一变。只见他赶紧凑上前向刘协小声谏言道,“陛下息怒。万不可轻言此等诛心之论!”
吴硕的谨小慎微让刘协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不可否认刘协一直以来都将吴硕视为值得信赖的导师与谋臣。所以这一次在收到曹操再次退让的奏折之后,刘协只招了吴硕一人入宫商讨应对之策。却不曾想吴硕竟如此惧怕曹操。
吴硕眼见刘协面露不悦之色,不由长袖一甩,语重心长地向其劝谏道,“陛下明鉴,曹操为人虽跋扈,却也从未亏待过汉室。陛下眼下妄论诛心之言。是想逼反曹孟德乎?”
话说平日里刘协虽与董承等人在宫中时不时诟病曹操几句,可曹操却始终没像董卓那般问罪天子身边的人。哪怕是像孔融那般明目张胆地他嘲讽曹操戒酒,讥讽他纳袁熙之妻为妾,曹操都一一忍了下来。在吴硕看来曹操的这些举动都说明他对汉室还是心存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