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音,传为后式。这曲《鱼山梵》在唐朝时传入日本、朝鲜诸国,而曹植也被东亚国家奉为了梵呗始祖。
当然眼下的曹植年仅十岁。而作为他哥哥的曹丕就算是对梵呗心有好感,这会儿为了对付"无耻之徒",也不得不唱起了反调,"梵学固有独到之处。然其僧徒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长此以往,易使物力凋瘵。风俗浇诈。故丕以为此拜佛之风不可涨。"
"曹公子多虑也。不过是些愚夫愚妇,借佛之名祭祀方术,与梵学何干。"孙权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在他看来蔡吉既然肯出资资助支谦翻译佛经,那必是对梵学心存了好感。
然而亲眼见过蔡吉斥责玄女祠的曹丕。远比孙权清楚齐侯对宗教的态度。但见他义正辞严地驳斥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昔徐州牧陶恭祖好佛,其帐下小吏笮融便大起浮屠寺,以黄金铸屠像,裹挟信众万人有余。恭祖死后。笮融领其信徒杀官作反,为祸徐扬二州数载方为官军所灭。如此前车之鉴,岂可不防!"
曹丕对佛教谨慎的态度。让蔡吉甚是满意。引进佛学是一回事。管理宗教则是另外一回事。总的来说,曹丕的一席话代表了汉朝士林对佛教的主流看法。在汉儒看来佛的夷狄身份,以及不知臣君之义、父子之情的教义都是要严加提防的东西。所以佛教传入中原虽已百年有余,但在汉朝却始终没能兴盛起来。
蔡吉对佛家的态度当然也是谨慎的。因为这个时代的佛教并非后世已与华夏文明融合的汉传佛教。早期传入中原的佛教不仅拥有攻击性,而且权力欲极重。僧侣在利用信徒的虔诚大肆敛财之余,还裹挟民意,甚至蓄养僧兵。意图染指皇座。后世的三武一宗灭佛,便可以视作为皇权与神权在中原的四次大交锋。交锋的结果自然是皇权大获全胜,落败的神权被驯化为皇权统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