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2 / 4)

凤穿残汉 问道太史慈 5438 字 1个月前

矛盾煎熬之时,忽听耳边传来了天子年轻而又庄严的声音,"天下未定,百废待兴,朕决定今年免贺冬之礼。"

刘协免除贺动之礼的决定,让包括曹昂在内的文武大臣们长松了一口气。须知此番曹操不仅掉走了朝中大批大臣,就连周边番部属国的使臣也纷纷转道邺城去向曹操贺岁。也亏得年轻的天子够识相,否则到了冬至亚岁那天,大殿之上道贺之人寥寥无几门可罗雀,那才真叫是有失国体。

刘协冷眼横扫了一番堂下的文武大臣,不禁兀自冷笑,这便是朕的朝堂。也罢,求人不如求己。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的刘协,先是撇了眼站在武官之首的国舅董承,旋即轻咳一声点名道,"董国舅、右将军。"

"臣在。"被点名的董承与曹昂双双出列。

"年后朕欲出城郊祀。此事便劳烦二位卿家也。”刘协语调和善地吩咐道。

郊祀即郊祀祭天是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的中心活动,帝王通过“绝地天通”,来获得沟通神圣世界与世俗国家的独占权,以之作为王权合法性的基础和终极来源。郊祀古已有之,不过直到汉武帝时才定下具体的郊祀之礼。起初郊祀之礼具有强烈的方术和游仙色彩,待到汉末王莽方则被确定为儒家祭祀体系。 相较之前的郊祀之礼,儒家的祭祀体系更为繁复,天子拜于堂中,八侑舞于殿下,一样都不能少。

当然这都是两汉鼎盛时期的事了。而今天下大乱皇权衰微,虽然郊祀祭天的细节受郑玄等鸿儒的影响不断精致化,可相关的规模却是小了许多。至少在刘协登基后并不是每一年都会举行郊祀大礼。但刘协终究是天子,他说要郊祀在场的臣子也无法反驳。更何况年轻的天子前一刻还体恤百姓免除了贺冬之礼,此刻自然也不会有人上前驳他面子。

于是就见董承与曹昂两人齐声领命道,“遵旨。”

祝各位书友七夕节快乐。下一节小蔡会回归,敬请期待(*^__^*)

相较许都皇城的冷冷清清,远在龙口的齐侯府眼下却是热闹非凡。每年年终岁末府里内外张灯结彩自是不说,蔡吉还会邀请讲武堂内收养的孤儿来府里共度新年。哪怕是像上一年那般蔡吉恰好领兵在外,身为侯府女管家铃兰也会置办下丰富的宴席和新衣服、厌胜钱来招待入府过年的孤儿们。而倘若这一年主上恰好在龙口,那孩子们更是跃跃欲试,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将额外从主上手中获得一份礼物。

同后世过年发压岁钱一样,汉朝过年时长辈也会给发铜钱给孩子,以求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只不过汉朝人发给孩子的压岁铜钱并非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故被称之为厌胜钱。

在蔡吉看来新衣服、厌胜钱都是孩子们新年应得的东西。而小礼物则代表了她的一番心意以及对孩子们的期待。事实上不仅是讲武堂的孤儿,只要是来府上拜年串门的孩子未满十八都能从蔡吉手上得一份礼物。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的正月自然也不例外。

这一日难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蔡吉,在侯府花园之中与一干童男童女们一起赏雪烹茶。这些孩子中间既有来自讲武堂的孤儿,也有太史亨、郭奕那样的官宦子弟。就见蔡吉坐在中央,手倚扶几,柔声询问坐在右排首席的女孩儿近况。而在她的身后铃兰正蹲在小炉前,专心致志地烹煮茶汤。

与蔡吉对话的女孩名叫叶小翠,今年刚满十二岁,是讲武堂在四年前收养的孤儿。因其在同龄孤儿中学习出类拔萃,故而有资格坐在最靠近蔡吉的右手边。只是这份殊荣似乎令女孩有些受宠若惊。以致于她举手投足间都显得有些拘禁。不过饶是如此女孩对蔡吉提出的问题依旧能对答如流,令坐在一旁的同龄男生羡慕不已。

叶小翠的淳朴同样也令蔡吉十分满意。随着蔡吉的势力逐步扩大,她不仅需要更多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足智多谋的文臣,同时也需要德才兼备的女官充实门庭。毕竟以蔡吉女子的身份在纯男权的社会当中奋斗总有诸多不便,特别是在礼仪祭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