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2 / 4)

凤穿残汉 问道太史慈 5451 字 1个月前

手委任给与她无亲无故的太史慈实在太过儿戏。各种离间、诬蔑二人关系的流言也从未停歇过。但无论外界再怎么传言太史慈在冀州威望远超蔡吉,蔡吉都没有动摇过对太史慈的信任。这一来是因为她深知太史慈的人品。二来则是蔡吉坚信忠诚源自于意气相投,而非血缘牵绊。

熟知历史的蔡吉十分清楚光靠一家一族的血亲根本无法逐鹿天下。无论是汉光武帝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不是以血亲为主。刘邦也是依靠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等出身各不相同英豪。方能战胜项羽一统天下。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魏征道出了君臣之间最理想的关系。蔡吉并不奢求麾下文武"功名谁复论",却着实希望自己能与家臣们"人生感意气"。要达成这一点,蔡吉首先需做到能与家臣交心。就像郭嘉等谋士需探明蔡吉立场,方能替她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蔡吉作为主上也不能无视麾下家臣的心声一意孤行。于是在抵达南皮的第二日,蔡吉便在州府内单独约见了太史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时值孟夏,南皮城内桃花开得正艳。与太史慈同榻而坐的蔡吉,望着粉红色的花瓣随风纷飞。时不时飘落在光洁的彩绘漆案上,不由心生感慨,"遥想昔年与君相逢黄县。孤尚小,初成蕊。若非子义仗义相助,孤怕是早成冢中枯骨,何来今日,花正艳。荣封侯。"

"主上此言差矣。若无主上知遇,慈怕是仍在蹉跎年华,不知身归何处。"太史慈手持酒盏摇了摇头。

太史慈这番话倒并不是在客套,而是他这些年的切身体会。如果当初不是在黄县碰上蔡吉,太史慈自认自己极有可能会南下投靠当时的扬州刺史刘繇。而今刘繇早已覆于孙策之手,且败得极其凄惨。倘若太史慈真的投于刘繇帐下。那他不是已殉主而亡,就是转投孙策麾下。无论是何种结果都比不上现如今统领河朔来得风光。

蔡吉当然知晓因自己的介入,太史慈的整个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变。按原有历史进程。这会儿的太史慈本该被孙权委任到东吴南部,统领海昏、建昌六县,督诸将共拒刘表从子刘磐。虽然不清楚太史慈还会不会在四十一岁时去逝,但没有太史慈当年的支持就不会有蔡吉现在的成就。所以蔡吉并没有以太史慈的恩人自居,而是端起酒盏向太史慈敬道。"无论如何,没有子义就没有今日之孤。这盏水酒。孤先干为敬。"

眼见蔡吉粉颈一仰,将水酒一饮而尽,太史慈的眼中有了温暖的笑意。胸襟宽广,重情重义,既有女儿之细腻,又有男儿之爽朗,这便是他太史慈现在的主上,与曹操、孙策、刘备等群雄争夺天下的主上。

任凭外界毁誉参半,仅此一盏酒,慈无悔矣心头一热的太史慈也跟着饮干了盏中水酒。

一杯水酒下肚,感觉气氛融洽许多的蔡吉,旋即搁下酒盏,郑重地问道,"此番衣带诏在中原闹得沸沸扬扬,不知子义对此有何看法?"

太史慈见蔡吉问起衣带诏,不由托着酒盏沉吟了片刻,斟酌道,"慈以为衣带诏并非伪诏。然曹孟德、刘景升二人皆心怀不轨,主上以尊王攘夷为由,远离此等不义之战,亦无可厚非。"

蔡吉从太史慈的话语中听出了一丝妥协的味道。显然太史慈对曹操的所作作为十分不满,但也接受了蔡吉尊王攘夷的口号以及暂不介入曹刘大战的决断。可这一次的纷争,却不是不参与曹刘大战就能置身事外的。

正当蔡吉低头沉思之际,太史慈突然搁下酒盏说道,"主上,慈有一事,不知当问不当问?"

蔡吉回过神颔首道,"子义请问,孤知无不言。"

"主上真不打算救天子于水火?"太史慈抬起头沉声问道。关于这个问题,太史慈早在官渡之战后便想向蔡吉问个究竟。但是那时众人正忙着接收冀、幽二州,追击袁氏残部,太史慈一直没找着机会亲口问蔡吉。此刻蔡吉既然亲口提到了衣带诏,太史慈自然也就少了几分顾及,直接将自己心中的疑问问出了口。

蔡吉似乎对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