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3 / 4)

凤穿残汉 问道太史慈 5559 字 1个月前

低头告罪。然而蔡吉却并没有因此感到不快。不可否认蔡琰说得都是事实,以蔡吉、曹操、刘备、孙策为首的诸侯确实是中原混战的罪魁祸首。但他们这些诸侯在发动战争的同时也在终止纷争为局部带来和平。正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自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所以这会儿的蔡吉非但不会为自己的诸侯身份感到内疚,反倒是颇为自信地说道。“休戈止杀固然不易,然孤身为一方诸侯保一方太平却是不难。”

蔡吉一席话说得颇有小富即安的味道,但在蔡琰听来却是难能可贵。毕竟值此乱世会将百姓放在心上的诸侯可不多。于是就听蔡琰由衷夸赞道,“齐侯爱民如子,实乃百姓之福,汉家之幸!”

哪知蔡吉听罢却笑着摆手道。“蔡文学过奖也。孤保一方太平,既为民生,亦为逐鹿。”

眼见蔡吉前一刻还在唏嘘“战事一日不终。百姓一日不宁”,后一刻却依旧念念不忘逐鹿大业,蔡琰不禁在心中暗自感叹,女诸侯终究也是诸侯,同样拥有一颗争霸天下之心。再一想自己如今已是这位女诸侯的帐下幕僚。蔡琰只觉她的一生还真是跌宕起伏。事实上,蔡琰可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女子。年少时蔡琰的最大志向并非相夫教子。而是像班昭那样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留名青史。诚然而今父亲蔡邕已不在人世,蔡琰也不再是懵懂少女,但能在蔡吉这等女诸侯身边侍奉,想不留名史书怕是也难。

“蔡文学可知孤逐鹿至今最为看重何物?”

蔡吉冷不丁地发问,打断了蔡琰飞扬的思绪。回过神来的蔡琰在侧头想了一想之后,旋即拱手作答道,“民心。”

“善,正是民心。”蔡吉微笑颔首后,旋即又神色一凌傲然道,“不瞒文学,孤以一介女流之身能得今日之成就全仗两点,一为宽惠柔民,一为重战尚武。故孤治下州郡愈安定,孤帐下大军便愈强劲。柔民与重战于孤而言,乃相辅相成之物,缺一不可。”

蔡吉这番话可不是在自吹自擂,而是她这些年逐鹿天下的真实心得体会。须知战争对平民所造成的伤亡除了直接杀戮之外,还包含了因战争引起的饥荒与瘟疫。特别是在汉末这等农业尚不发达的时代,一场规模盛大的战争往往会毁掉一个地区一年的收成。因此哪怕关中、中原等地区拥有长安、洛阳之类的大城市,却始终无法恢复人口与农业生产。反倒是东莱、渤海等偏远的临海郡县,因远离中原主战场又享有海洋保护,从而幸运地保留下了大量的人口与耕地。加之蔡吉又善于运用后世经验治理民生,于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三重作用下最终成就了而今东莱郡“粮仓”的美名。更让蔡吉有了足够的资本去“宽惠柔民”收拢民心。

当然光有“粮仓”可不见得是桩好事。正所谓君子无罪,怀璧其罪。没有相应的武力做后盾,蔡吉就算是再怎么擅长经营内政,在其他诸侯眼里亦不过是条任人宰割的鱼腩。好在蔡吉这些年凭借对历史进程的了解招纳了不少名将谋士。所以那些将蔡吉视作鱼腩的诸侯,最终反倒是成了她餐盘里的鱼腩。

蔡琰虽没有与蔡吉一同经历创业,但她熟读史书,以史为鉴之下许多道理自然是一点就通。因此在听罢蔡吉一席自白之后。蔡琰便顺势向其问道,“不知齐侯此番巡视幽州是柔民,还是重战?”

“柔民为主,备战为辅。”蔡吉不假思索道。

耳听蔡吉欲在幽州柔民为主,备战为辅,蔡琰不由心头一动疑声问,“齐侯可是要军屯?”

“孤正有此意。”蔡吉颇为欣喜地颔首应答道。话说幽并不像冀州人丁兴旺、田地充沛,此二州不仅人口稀少且常年深受外族威胁,因此并不适合推广均田制。相反由于幽并两州的汉人百姓多围绕城关聚居,推行军屯无疑更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然而此刻让蔡吉感到欣喜的原因并非是军屯。事实上。无需蔡吉专门下达命令,其麾下的文武早已在幽州各重镇“募民屯田,以资军饷”。而其中规模最盛的两大屯所莫过于易水港与锦西城。

因此真正让蔡吉颇感意外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