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顺利执行下去,陈皎还特地成立了专门纳粮的小组,文武结合,先规劝,规劝不管用就动武力镇压,总有一款适合你。
当然,女王也会恩威并?施,愿意配合纳粮者,能涨俸禄。
官员们?的俸禄集体涨了一截,也算是宽慰了。
这波政令全国推行,执行下去总有人?跳脚吃亏,空出来的职位便从以前考中进士等着填坑的那些人?里头扒拉。
科举能中进士并?不意味着能立马做官,还得等机会。有门路的使钱银找渠道,借助他人?举荐能排上号早日入职。
没有门路又没有钱的,就只有慢慢等了。若是在早年,朝廷缺人?才,任职得也快。但这些年人?员多了起?来,并?且上任的官员们?也稳定,很难有空余,运气霉的等几年也很正常。
这不,已经在家?中等了四五年的甄志安就捡漏得到一个职缺,得以到宝仓郡下的开品县上任。
已经年过四十的甄志安欢喜不已,赶紧携带家?眷就任。他根本就没有心思管什么官民一体纳粮,他只想?上任做官。
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原本以为还要等许久,不曾想?天降馅饼,有些前辈不识时务丢了官职,他们?得以捡漏。
曾经崔珏担忧的罢官罢考已经无法?形成威胁,你不做,总有人?愿意去做。
也有一位考中进士的女性成员,直接去基层做起?。上头并?不会因为性别就特殊对待,不论男女,靠本事竞争上岗。
秀县迎来第一位女县令,百姓无不觉得稀奇。虽然政策早就准予女性科举,但能考上去的凤毛麟角,不曾想?真来了这么一位人?物。
陈皎的铁血手腕昭示着官民一体纳粮推进的决心,谁也不能阻挡。
起?初还有人?跳脚,后来吃亏的例子多了,那帮文人?就会权衡利弊,丢官罢职是否值得。
民间百姓也会与他们?辩理,连天子都纳粮与民一体,做臣子的凭什么不愿?
噎得那帮读书?人?哑口无言。
这场改革在武力镇压和舆论下轰轰烈烈推进,陈皎手把手教,让淼淼亲眼见?证她的强势手段。
所?有权威皆在建立在军权之上,让淼淼明?白了手握君权的重要性。唯有君主才是领头羊,断不可放权给底下的文官集团,因为他们?会架空皇权,使其成为傀儡。
曾经的世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陈皎用初代开国帝王的魄力给年幼的女儿上了一堂特别的课程。就算是崔珏,也不一定能有她的魄力敢把屠刀砍到士人?头上。
但她能,也敢。
只有站在后世回顾曾经的那段历史,才知道其中变革的意义。
尽管推进途中有很多困难险阻,但那并?不是阻挡前进步伐的理由。
夏末秋初时,吴应中在梦中离世,又一个老头归去。
陈皎亲自去吊唁。
崔珏守在灵堂前,颇觉感慨,说道:“回想?当初微臣举荐吴阁老时,他满腹牢骚,不明?白微臣何故把他踢到魏县吃灰。”
陈皎扭头看向棺椁,“是啊,当时吴老儿好像六十多了。”
崔珏也看向棺椁,“时如梭,这么多年来吴阁老风里来雨里去,对大雍和陛下也算是尽忠了。”
陈皎没有说话,只看着棺椁似乎陷入了久远的沉思。
在某一瞬间,她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艰难的过往里。她的起步从来没有容易一说,每一步都是在艰难中砥砺前行。
然而荆棘丛生中,得幸遇到这帮可爱的老头儿,尽管他们?迂腐守旧,却有一颗匡扶之心。
如今一路而来的伙伴们?陆续离开,似觉感慨,陈皎亲自为吴应中写一份祭文,表达哀思之情?。
他原本是南方人?,却要葬在异乡了。从地方主记,到国之栋梁,六十多岁才起?家?,也算是一个传奇。
吴应中离世后,没过多久鲍起?凤请辞。他性情?较怪,还是无法?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