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1 / 2)

“行吧,在人家家里住着要懂事点,多帮你舅妈干点活,别总麻烦人家,知道不?”

“大姑,大表哥二表哥可好了,我们家都是自己干家务的,暑假也是我们做饭。”老二说。

老三觉得大姑很威严,不敢像二哥那样跟大姑说话。

但是大姑父看着很好,看人都是笑眯眯的。

说话间,柳绵绵也回来了,见到婆婆大姑都过来了,忙招呼卫子义几个杀西瓜,又让孩子们准备晚饭,家里煮饭一向是所有人一起来,择菜洗菜切菜大家都干好了,最后卫老三总厨,所有人明显都习惯了这种合作模式,干的很好。

卫兰也开始打量起卫轩盖的这个房子。

两层小楼,每间房都很敞亮,撇在在村里不太方便这一点不说,别的还真是城里的房子比不了,难怪母亲总说家里的孩子们最喜欢往这边来,大弟家就跟以前的私塾一样,实在是这个房子真的太舒服了。

“妈,你想盖这样的小楼?”连卫兰都动了些心思。

“就是,你觉得怎样?”刘幺姑觉得,能拉动大闺女说项,就多一分希望,老头子还是很听大闺女的话的。

客厅的窗户做的大,就很亮堂,客厅正中还放着电视,这电视一看还是彩电,大弟家里竟然有冰箱呢,现在城里的家庭有冰箱的都不多,这哪里是农村的房子,这分明就是个小别墅。

卫兰微微点头:“我觉得不错,但你们哪来的地皮?”

李畅也凑过来听,觉得盖房子这主意其实不错。

从城里这一路来麻村,不少人都是盖的两三层的小楼房,卫轩这房子因为盖的早,最初规划就只有两层,但其实盖更高点也没事,如果地皮不够,往上盖个三层就是了。

“这你就不知道了,滨海这边地广人稀,村里的土地多着呢,不过地价涨的也很快,你大弟六年前买这个地皮才花了五百多,现在这样大的一块地皮起码要五千块!”刘幺姑比了个五,连卫兰都觉得贵的夸张了。

但不得不说,五六年前的麻村,跟现在的麻村不可同日而语。

当年麻村是彻头彻尾的农村,但现在的麻村却是离城区最近的郊区之一,村庄跟城区的边缘处就有工厂,未来的发展也很好,离村子不远的地方就有工业区,一年一个变化。

卫老三便叨叨了起来:“这么点地皮就要五千块,咱们村子里头都能盖个房子了。”

刘幺姑纠正他:“现在在村里盖个楼房也要一万多块钱。”

盖房子的价钱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区别是这边要买地。

村里现在已经拿卖地的收入当财政收入了,卖给外地人盖房子是一个价,卖给本村的盖房子又是另外一个价格,村里人拿着卖地的钱得来的分红,不少人也发迹起来。

刘幺姑说:“你让老大媳妇说,她是大学生她聪明。”

然后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柳绵绵。

盖房子这事儿,还只是刘幺姑跟卫老三两个吵,都已经吵到天翻地覆。

其实这时候的人是看不到未来的发展的,更看不到未来的麻村会怎样,谁能想到这个小村庄,以后会因为滨海的发展,成为有名的城中心,又有谁能想到,密密麻麻的城中村的位置因为太好,一直拖到特区发展起来才拆迁。

柳绵绵最初选了这里,就是因为她当初拖着行李箱,在这片村子里头找房子的时候,学姐羡慕的语气。

“谁能投胎到这个村里可真是命好哦,一栋房子收租都有五六万,拆迁了直接赔房子,人家赔偿的可不是安置房,是正正经经的商品房,一套房子七八百万千把万,不少人家里握着的房产证都有一大把。”

这里的村民,在城中城发展之前,干的活也是很普通的。

但人家摇身一变,手里就握有几千万资产了,谁能不羡慕,谁能不嫉妒?

正是因为这些人普通,才让人心生愤愤,读了那么多的书,最终敌不过人家命好。

租房子给柳绵绵的房东,以前是卖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