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2 / 2)

伐燕必循水路北上。”

他?用巨光剑在?舆图上点?划出三条线,“欲取燕都洛阳,大军渡淮后?必沿这三路进?发,没有其他?选择。”

众人视线随他?所指,只见那三条线分别是:自寿阳溯颍水经?项城而取许昌的西线,自彭城溯汴水而取仓垣的中线,自下邳溯沂水取广固而后?经?巨野泽入黄河奔洛阳的东线。

当年何威伐燕走的就是中线和东线,其族弟何新从李勖处盗出的舆图上,标注的也正是这两条线。

许昌至洛阳尚有一段不短的旱路,因此西线只能遣小股部队先行,作为行军的先锋,主力部队和粮草辎重还?是要依赖中线和东线,只有进?入黄河,之后?的补给?才能无忧。

李勖要谢候深入燕境,就是要实?地勘测这两条线是否可行,汪道铎等一干何威旧人的经?验,李勖只信一半。

谢候继续道:“若走中线,则必经?石门入黄河,然而石门自汉代起便时常淤塞,自从南北分立以来,河政荒废,石门关久未疏通,已经?严重堵塞,如?今汴水北道几近枯竭。我估计,即便是六七月份淮北雨水丰沛的季节,汴水也很难吃住运粮的重船。”

这倒与汪道铎之言相互印证,李勖颔首,问:“东线如?何?”

谢候略有些迟疑,想想还?是如?实?答道:“走东线便要打通泗水上游与巨野泽之间的泗口,泗口的情形还?不如?石门。这条故道本是三国时由曹魏所开,何威第三次伐燕时又将其加深拓宽,可是前年泗口附近发生了一次强震,附近的沣山、沛山滑坡,滚落的山石泥土已经?将泗口堵得严严实?实?!若要强行疏通,石门大抵要耗费三四个月,泗口……最快也要在?半年以上。”

“若是只走中线,开凿石门关,是否可行?”

谢候摇摇头,“恐怕不行,即便凿通了石门,汴水的水量也只能在?六、七两月承载重粮船,到?了枯水期,后?续的供给?还?要靠东线补充。”

这正是李勖最担心的地方。

当年何威三次伐燕、三次失利,纵有临战怯懦、指挥不当和后?方掣肘等种种原因,不得地利仍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

渡江偏安易,还?江北伐难,古来如?此!

汪道铎一干旧人信誓旦旦,说石门关淤塞难通,泗口则好走得多,若要北伐当首选东线云云,如?果?轻信了这些话,纵然再来三次北伐,结果?也不过是多添三次败绩而已。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战略之重从来胜过战术,北伐举全国之力,消耗的是兆民血汗,发兵之前自当慎而又慎。

谢候带回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消息,却绝非是个好消息。

众人脸上各自凝着一层寒霜,几乎与武威堂上的乌木陈设和水磨地砖融为一体?,堂中一反常态,没有热火朝天的议论,没有交头接耳,只有偶尔的眼神交汇和心照不宣的沉默。

他?们跟随李勖这么多年,早就知悉了这位主公的心性?,若是他?稍微流露出一丝享乐之意?,众人早就纷纷劝进?,温衡已经?连劝进?表都写好了,与徐凌一道润色修改多次,只待众人联署即可上呈。然而迁都以来,李勖总揽朝务,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紧锣密鼓准备北伐,众人便知其志坚不可摧,北伐已志在?必行。

而今石门关与泗口关皆淤塞不通,那便只能征发民伕,以人力强行疏通,绝不会因此而无限迁延下去。

如?此一来,何威当年吃过的苦头,李军皆要重新领受一遍。

李勖已经?走下坐榻,负手立于舆图之前,目光沿着那三道供给线艰难挪移。谢候垂手侍立一旁,姐夫面色凝重,他也不敢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