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出来的毛衣,又密又平整,穿在衣袍里面,暖和极了,出门都不用披大氅。
火炕晾了三天后,烧火试验了一晚上,非常成功,只烧了一把火,睡过的下人说一晚上都很暖和。
第二天就让人带着两个工匠和几位织娘赶往凉州府。
之前谢博带领的赈灾队伍,因为粮草辎重,押送的人大多都是步行,速度很慢,花了十几天才到达凉州府。这次只有十几个人,骑马快行,仅四天就到了。
谢博摸了摸手上的毛衣,果真如杨管事所说,柔软又暖和。
杨管事说:“侯爷自从得了世子爷的信,便一直忧心,姑爷就想了这两个法子,已在京城试验过,可行性很高。”
然后杨管事把陆川写的信递给谢博,谢博看过信后,就知道了杨叔为什么会亲自送人来。
制毛线毛衣需要大量的羊毛,靠近北疆的凉州府,比京城更容易买到羊毛。而且今年北方多省受了雪灾,更北边的草原想必更严重,肯定会冻死很多牛羊。
侯府可以便宜购买他们的羊毛,处理过后制成毛衣,可以缓解很多灾民的保暖问题。
这就需要杨管事出马了,他经常在北疆到京城这段道路来往行商,自有自己的手段。
他刚从京城出发,命令就下到了北疆,现在已经购置了许多羊毛,正在组织人手往凉州府运送。
杨管事的到来,可是帮了谢博和苏元的大忙,这些日子下来,凉州府内的柴火日渐减少,即便组织人手进入深山砍柴,也是困难重重。他们也在发愁接下来的两个月该怎么过。
没想到这就来了场及时雨!
确认这两个办法可行后,谢博让人把苏元请来,商量应该如何实施下去。这种内政问题,还是得由文官来解决。
至于陆川,把试验成功的法子送出去后,就不再关心后续的问题。以他的能力,想出这些办法,就是他能做到的极限,剩下专业的事自有专业的人去做。
他可没那个能力隔空指导别人。
陆川现在主要的任务就是读书,把这些事情抛开后,就开始专心做钟博士布置的课业。
谢宁跟着琢磨了几天毛线,了解毛衣制成的全过程,就失去了兴趣。
之后就把心思转回到新闻报纸上,他的事业主要还是在报纸上面。
第69章 谢宁满脸笑容,而他一脸苦涩,对比鲜明
把火炕和毛线毛衣的技术问题解决后, 陆川和谢宁才终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到处走亲访友。
至于谢明,自从学了盘火炕的手艺, 就一直惦念着想在京城普及开来。
不过火炕对京城百姓来说是新鲜且需要花钱的玩意儿, 他们不会仅听谢明他们的游说,就贸然请人来家里盘火炕。
对此陆川给谢明出了个主意, 在北城找一间四通八达的屋子, 先盘上炕, 请百姓来体验一番, 再讲解火炕的好处与成本。
这般操作之后, 果然有很多百姓对火炕感兴趣, 不过冬季盘火炕的成本太高,只有少部分不差钱的人家才会选择请人到家里盘火炕。
谢明在陆川的提醒下, 已培训了一批会盘火炕的匠人, 一有订单,马上就可以到位。
于是谢明整个年节,都在忙活火炕中度过, 他还自己出钱,给城中好几个慈幼院都盘上火炕, 让他们也能过个暖冬。
还有陆川想出来的毛线毛衣, 送了几个织娘到凉州府后, 会纺毛线织毛衣的人还剩不少。
谢母从中看到了商机,遂把人要了过去,准备开间铺子,专门卖毛线和毛衣, 卖毛线还顺带给客人培训如何织毛衣。
经过处理的羊毛按质量可分为好几档,价格也可以分成几档。高档的毛线毛衣可以卖给有钱人, 低档的卖给贫苦百姓,让穷人也可以买得起保暖的衣物。
谢母还拉着儿媳张氏一起折腾这门生意,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整个侯府里最闲的竟然是永宁侯。
无人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