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伸手的人家,但规模和人数减少了不少,因此大家听到的怨言很少。
而苏定的到来无疑让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之前没动手的家族暗暗后悔,早知如此,当时就不该这么顾虑,而这些家族在之后苏定的手段中却不由的开始庆幸,亏得他们够谨慎,不然一定会死得很惨的。
而苏定之后在江南的动作也让他在史书上留下浓墨的一笔,后人在评定苏定此人的时候褒贬不一,夸他的说他推动了皇权集权,为当时的江南百姓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条件休养生息,更是打破了世家豪族垄断土地,干预政事的局面,因为苏定本身的身份,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同样有功的安国公赖五。
贬他的,自然是说他以家族为踏脚石,当时抄家杀人之数甚至超过了安国公,太过冷漠血腥。
就是李石也没想到,苏定能走到那一步,心中钦佩不已。
而此时,李石也没想到,这赋田之策最后还能与他扯上关系。
李家不是贫民,更不是豪强,也没兴趣强占贫民的赋田,因此,对这个政策,李石持支持态度,却一直在观望,他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和这个政策扯上关系,他以为自己最多是在幕后给苏定出出主意罢了。
看着跪在他面前哭得稀里哗啦的侄子,李石面沉如水,表现得很头疼,心中却很愤怒,眼里带了些杀意。
这件事要从头说起。
李家庄的情况一直是比一般的村庄强一些,但也只是强一些。
经过十年的****,三年的灾害,这十多年来不断的苛捐杂税早不知压垮了多少家庭,李家庄的日子是一天过得不如一天,早在几年前,李家庄大半的土地就被人给买去了,不少人家都失去了土地变成了佃农和拥农。
也就这两年,因为李江的关系,李家才慢慢的缓过劲儿来,但这个速度非常的缓慢,加上李家庄这几年也来了不少流民在此落户,可以说,现在李家庄的情况差不多和苏家庄一样了,也就李家的族长和几位长老家情况好些。
今年赋田之策一出,李家庄里不少人家都符合赋田的标准,他们全都兴冲冲的去县衙里登记了。
巧的是,当年买他们李家庄土地的那几户人家要么是逃难走了没了,要么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总之都不在了,那一片地连着外头的上百顷土地都成了公田,他们要分田就是从那里分。
县衙知道上头的钦差快到了,动作也快,没几天就给分好了,按照标准,每个人头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
因为已经过了第一季播种的季节,但江南气候好,农民们就指着地的收入,因此在做完地主家的活后还跑到自家的地里整理土地,打算过段时间播种豆子等物,然后等到秋末收一次,再播种冬小麦。
打算很好,大家也充满了生活下去的热情,但那些豆苗才长出来,那些地就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别人家的了。
那个人家不是别家,正是苏家。
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那一片的地都变成苏家的了,他们就是再笨也知道他们遇上了豪强强抢了,外头说书的现在说的不就是平阳侯如何勇斗地主豪强为百姓做主的事吗?
只可惜这里不是河北山东,而是江南,偏偏钦差还是苏家的人,他们顿时觉得没了活路,还是李家的人想起了在府城的李石,想起了木兰的身份,这才推举出两个人连夜赶路来找李石拿主意。
“你们的地契呢?可还在手上?”
李才听问,更加憋屈,道:“那地契根本就没到我们手上。”
李石挑眉。
李才解释道:“一开始县衙只统计各家各户的人数,然后丈量土地,让每家每户都心中有数,因我们那一片流民与贫民较多,县衙里的人都派了出去,实在无人再给我们重开地契,县令大人就下令先分地,记录在策,之后再统一开地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