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相礼。”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解析】这段话也就是各人讲个人的志向,大家都很直爽。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性格来,子路是野人出身,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不懂得谦让的性格还是时不时暴露出来。按照年龄本来应该曾皙第一个发言,可是子路抢了过去。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子路首先谦让曾师兄,曾皙很可能让他先说,这时候子路再说,就显得很好了。冉有是个平实有城府的人,比较谨小慎微,做不到就不说,决不把大话放在前面;公西赤在这里岁数最小,家里富有并且是鲁国公族,教养好并且在孔子这里专心学习周礼,因此他比较谦虚,也把话说得比较小;曾皙的个性比较随和,因此宁愿最后一个发言。曾皙的志向确实也是这样,跟随孔子多年,并没有提出去当官,而是安心在孔子的私校做教学管理,追求的是轻松自在。

这段对话是孔子最后一次在卫国期间,这时候曾皙从鲁国去帮助孔子管理学校,冉有还没有回鲁国,子路也还没有当官。应该说,这段时间是孔子一生中最快乐的岁月。这时候孔子所有的得意弟子都在身边,并且孔子不再去追求政治上的发展,有更多的时间与弟子们谈天说地。虽然经济状况一般,可是大家都很开心。

曾皙的理想接近于道家的境界,孔子赞成他的想法,反映出这个时期孔子已经开始倾向于道家了。

子路这样的人慷慨大方但是不懂得谦让,人们会喜欢他但是瞧不起他;冉有这样的人平实实干,人们不喜欢他但是信任他;公西华这样的人是真正的贵族,举止言谈得体,人们喜欢他也羡慕他;曾皙这样的人洒脱随意,人们喜欢他但是未必信任他。

曾点,字皙,鲁国人,小孔子六岁。曾皙是孔子第一批学生,是曾参的父亲。

【现实解说】美国哈佛某教授有四名学生,分别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和西班牙。一天教授问这四名学生的志向,于是依次来说。中国学生说:“我要学好知识,然后报效祖国,为美好明天奋斗终生。”美国学生说:“我没有中国同学那么高的志向,我想创立自己的一家小公司,能把自己的专利运用进去,赚点小钱,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还有钱去中国旅行。”日本学生说:“请多关照,我想回日本,到丰田或者日立这样的大公司当一个白领,娶个好老婆,能够在退休之前攒够钱,带老婆周游世界。”西班牙学生说:“我要回到家乡,娶心爱的玛丽娅做老婆,生一堆孩子,每天唱歌跳舞,周末带她们去看斗牛。”

颜繇

12.2(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颜繇问怎样去侍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