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错了。

12.10(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解析】南面,官府大门向南开,所以南面就是官。孔子比较关心的是哪个弟子能当官。孔子这个时候大致已经在帮冉雍操作当官的事情了,后来冉雍做了季孙家的家宰。

从冉雍家有车这一点来看,冉雍家里家境还算殷实,所以从小的教育还是不错,孔子很喜欢他。

【现实解说】如果老师当了官,那么老师喜欢的学生也就很容易当官。

12.11(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错,不过太不讲究礼法。”仲弓说:“站在礼法的立场,以简单的方式去管理百姓,不是可以的吗?而根本不顾礼法,以简单的方式处理政务,不是胡来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旧译。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简明扼要、干净利落的(行事)方式,来(为百姓)处理政务,不是可以的吗?而以轻慢草率的态度(或以只求简单、少找麻烦的态度)来简单随便的处理政务,不是太简单(太不负责任)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解析】要管理百姓,第一要懂得和尊重程序,第二要懂得专业知识。在这样的前提下,尽量简单地来做事。但是,为了追求简单而简单是不可取的,外行却要冒充内行,以为简单粗暴就是高效便民,这是绝对不行的。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师徒是正确的。

那么子桑伯究竟是哪一种,孔子师徒没说,我们自然也不知道。不过从孔子对他的态度看,恐怕是第一种。

《说苑》中有个故事,说到了子桑伯这个人。说是孔子去见子桑伯,子桑伯子连衣服也不穿,帽子也不戴,孔子的弟子不高兴,说:“夫子为什么去见这种人?”孔子说:“他心眼好,缺点礼仪,少点文采,我想跟他谈谈,让他增加一点。”孔子离开后,子桑伯子的门人也很不高兴地说:“为什么要见孔子?”子桑伯说:“他心眼好,就是礼仪文饰繁琐点,我想跟他谈谈,让他去掉一些。”

【现实解说】很多外行官员,却要推出新举措,结果是反而还不如从前,为什么?就是居简而行简。

12.12(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U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译文】孔子对仲弓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解析】古人祭祀天地,多要选用样貌高贵的牛,而这样的牛通常是专门饲养培育出来的。犁牛就是耕地的牛,也就是普通牛,是不能用祭祀用的。可是,犁牛生下来的小牛如果是红毛靓角,这样漂亮的牛也就可以用来祭祀了。这是孔子在勉励冉雍,说你虽然出身在一般家庭,可是自身素质后,不要担心自己的前途。总之吧,就是类似天生我材必有用之类,要他耐心等待机会,有能力总会有用武之地。

在孔子的学生中,冉雍的出仕是比较晚的,孔子担心他想不通,因此这样安慰他。

通常的解说,将第一句解说为“孔子评论仲弓说”,也就是说,孔子是在对别人说仲弓。这样的解释在字面上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联系到下面的一句,就会觉得这句话应该是孔子当面对仲弓说的。

【现实解说】孔老师的话其实就是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当今社会,虽然机会有时并不公平,但是毕竟社会开放度已经很高,出身并不决定一切,如果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每个人都会有机会的。因此,不要因为抱怨而自暴自弃,要相信“山川其舍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