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把《诗经》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解析】这一段就是在否定自己的上一段15.6(17.9),所以,即便是圣人,也有自己把自己绕糊涂的时候。

基本上可以这样想象,一个学生把《诗经》倒背如流了,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于是孔子给他来了一盆冷水。孔子实际上还有话在心里没说出来,大致是:你牛什么?你看人家冉有师兄,就没学过《诗经》,人家这管家当得多好?你看人家子贡师兄,也就学了半吊子《诗经》,人家出使,那是无往不利。你背了几首诗,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了?你还差得远呢!

【现实解说】会背几首诗,就以为自己是神童了,就以为自己是文学家了,这种人很多。

15.8(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译文】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解析】《周南》《召南》都是《诗经》里的诗。

这是在孔子从卫国回国之后,儿子也有五十岁了。孔子平时没心思教育儿子,只是偶尔碰上教育几句而已,话也说得很不客气,颇有些“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的意思。而儿子似乎也很怕见他,接受的教诲屈指可数。孔子一生,对儿子的教育并不成功,可以说是疏于教育,儿子一生碌碌无为,忧郁早终。

这段话就说得很不客气,话里带着讽刺。

譬如你教育儿子要好好学习,一般的说法是“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就娶不上好老婆”。可是如果你说“不好好学习,跟个傻瓜有什么区别”,两句话,态度截然不同。后面的一句的潜台词就是: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就是个傻瓜。

【现实解说】很多著名教育家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就像很多婚姻问题专家守不住自己的婚姻一样。孔子培养了很多人才,却培养不出自己的儿子来。所以,尽管有句话叫做“老子英雄儿好汉”,可是事实上,“老子英雄儿混蛋”的概率大得多。

第十六部分 论人

孔子是一个厚古薄今的人,他对古人总是很崇拜,认为古老的社会才是完美的社会。因此,孔子经常赞扬古人来贬低当世。同时,孔子也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他喜欢赞扬外国人来贬低本国人。

很显然,孔子就是一个愤青。

在不同的年龄,孔子的对世界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不同时期,孔子对于同一个人的评价是不同的。通过对人物的评价,可以发现孔子的价值观以及其价值观的变化。那么,孔子推崇的人,往往也是对孔子思想产生影响的人。孔子最推崇的是什么人呢?周公、管仲、子产、老子。基本上,这也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演化过程:儒家――法家――道家。

管仲

16.1(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见识真是很差啊!”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家宅,每处都有一套管理人马,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位置,管仲也有这样的位置。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解析】孔子在批判管仲不节俭以及不懂得周礼。所谓三归,历史上解说众多,总的意思无外乎管子很有钱很铺张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