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孔子的怨言还不少。

【现实解说】时代是前行的,你不接受也要接受。而且,你认为不对的,并不等于不对。要么接受,要么落伍。

19.59(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失落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解析】什么是中庸?到现在其实也未必说得清楚,按朱熹的说法,中就是无过无不及,庸就是平常。中庸就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不要太激进,但是也不要太落伍,随大流就好。后来所说的枪打出头鸟,理论基础大概就是中庸了。

其实,孔子本人是中庸的吗?未必。当一个人看淡某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中庸;否则,他就没办法中庸。

【现实解说】总体来说,中庸实在算不上上等的美德。

19.60(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解析】这话是在对照管仲和子产晏婴,管仲奢侈,因此就会越礼;子产和晏婴节俭,因此就显得寒酸。孔子更在乎礼,所以宁可寒酸也不能越礼。

【现实解说】孔老师说得对,钱少还可以挣,有钱了就不会寒酸;可是,越礼成为习惯,就会给自己或者后人带来麻烦。

19.61(9.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解析】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坚持始终,最终达不到目的。在这里,孔子还是希望他的学生既能勤奋学习,最终又能做官出仕。

孔老师前面说过“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估计是有人抓住了这句话,说我都学了五年了,公务员也没考上,你怎么说?孔老师就说了上面这段话,说你就属于只开花不结果的那几个。

【现实解说】哈佛大学也有不成材的,孔老师说:我这里是农民工学校,又不是中国政法大学。

19.62(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解析】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坚决不认错,永远正确;第二种人是认错态度很好,就是坚决不改。前一种人,孔老师鄙视他们,根本不搭理他们;后一种人,孔子教导他们,可是发现他们只是叶公好龙,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孔老师就很失望很无奈。

【现实解说】有一句俗话叫作:认真听取,坚决不改。态度都是严肃的,改正都是逐步的。

19.63(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解析】孔老师在抒情。

【现实解说】我们也经常这样抒情。

19.64(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解析】还是在抒情。孔老师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