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4 / 4)

蔡吉并不知晓她收下这五万斛粮草,让在场好几人悬着的心都落了下来。事实上就算知道了,她也只会无奈地笑笑了事。蔡吉对渤海高氏的底细一清二楚,心知以她目前的实力还无法一棒子打死这等地头蛇。哪怕是凶名远扬的曹操也只敢拿较弱的河内豪强杀鸡儆猴,对于真正有实力的士族还是以拉拢为主。否则渤海高氏也无法一直逍遥到建立北齐才覆灭。所以对付这等地头蛇的关键还在于提升自身的实力。对此蔡吉则已然有了一套腹稿。

"诸君在冀州主持屯田已一年有余,不知对屯田有何心得?"蔡吉收下粮草后,又将话题转回到了屯田上。

就见太史慈沉吟了片刻说道,"不瞒主上,屯所所设分田之法太过苛刻,渤海肯入籍为屯户者寥寥无几。"

对于太史慈反映的问题,蔡吉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屯户的租赋与编户的田税足足相差了十六倍。虽说屯户理论上不用服徭役,可在眼下这等乱世真要大战在即官府又怎会管你是屯户还是编户。之前蔡吉之所以能在徐州、青州两地顺利推广屯田,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经过战乱、天灾滋生了大量无家可归的难民。在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情况下难民不得不接受官府苛刻的条件参与屯田。

渤海的情况不同于徐、青二州,这里没遭受过大规模战乱祸害,人口众多,土地肥沃。渤海的百姓自然不会傻得去租官府的田,缴比原来多十六倍的税。事实上不仅是渤海,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后会有越来越多后方的郡县对屯田失去兴致,甚至出现大规模屯户逃逸事件。历史上曹操订立的屯田制虽几经修改,最终也不过仅存了六十八年而已。当然这并不代表屯田制就此被淘汰,事实上屯田制以不同形态在中国一直延续了一千八百多年。只是后续历史证明屯田制比较适合在边疆或偏远地区推广,而在较为富裕的地区屯田制必会自行瓦解。

在场的其他官僚既不知晓蔡吉的态度,也没太史慈那般的底气敢质疑而今正如日中天的屯田制,所以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观望。倒是蔡吉毫不避讳地颔首附和道,"不止渤海,东莱、北海两郡也有典农官上报有屯户弃田出逃。故而孤打算革新屯田制,先在冀州试行均给民田。"

最近两章可能有些枯燥,见谅,见谅。另外没想到写到渤海高氏,发现老公下载了兰陵王~~~咳~算了,不吐槽那烂片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第四十六节 均给民田

"革新屯田?均给民田?"

蔡吉的一席惊人之语令在场的文武纷纷抬起了头。『雅*文*言*情*首*发』须知眼下南北士林皆在热议屯田制,认为曹蔡实施的屯田制是解决自黄巾之乱以来天下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三空"恶疾的灵丹妙药。曹操麾下的谋士幕僚更是针对屯田中所遇到的问题制定不少实施细则,以求逐步将屯田制完善化、制度化。可谁曾想自家主上竟会在屯田制兴盛的时候提出要"革新屯田,均给民田",这可实在是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