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人的进言,而是在入夜后单独来找诸葛亮谈心,希望经过一番推心置腹交流能让诸葛亮理解他的苦衷。
且就在刘备不知该如何应答之时就见诸葛亮直起身,带着他那一贯自信的笑容向刘备问道,“主公可是为分封诸侯而来?”
望着那双亮若星辰的眸子,刘备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一年前与诸葛亮对策的那叶扁舟上,就听他脱口问道。“孔明有何高见?”
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回答刘备的问题,而是如白天的张存、习祯那般同刘备讲起了典故,“主公明鉴,昔年绿林灭新室。诛王莽,拥更始为主。然天下愤汉之亡而望刘氏之再兴,乃人之同情也,非绿林之情也。更始不思其反,受其推戴而尸乎其位。恃诸将,广封王,亲小人,陷忠良,终落得众叛亲离,国破身亡。若非光武出巡河北,延揽英雄,一举击灭赤眉,扫平关东,则汉室亡矣。”
诸葛亮所提到的更始乃是光武帝刘秀的族兄刘玄。因其被绿林军立为皇帝,年号更始,故人称更始帝。刘玄登基后没多久,绿林等义军便攻破长安斩杀了王莽,汉家江山也好似就此光复。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以李松、赵萌为的大臣向刘玄进言,建议将勤王有功的军阀一并封王。唯有将军朱鲔以汉高祖有约“异姓不得封王”主动推辞。不过在众军阀的施压之下刘玄最终还是违背祖训分封异姓军阀为王。
倘若仅是如此刘玄的境遇与举动,同眼下身处许都的刘协还真有几分相似。然而刘玄并不像诸葛亮形容的那般无能,相反他还是一个颇有权谋的人物。在大肆封王之后不久刘玄便仗着有绿林诸将支持,开始动手剪除对他皇位造成威胁的权臣。
当其冲的便是汉信侯刘縯。刘縯是刘秀的同胞兄弟。生性刚毅,好侠养士。早前在绿林军刚刚展到十万之众时,义军内部曾为立刘玄为帝,还是立刘縯为帝的问题上产生过分歧。最后由于绿林统帅忌惮刘縯的威名。生怕其一旦被立为皇帝就不易左右,而刘玄性格怯弱,立他为皇帝较易控制。于是绿林统帅便故意支开刘縯,拥立刘玄为帝。刘縯虽然没能当上皇帝,但他与其弟刘秀之后在昆阳城下大破王莽精兵四十万,可谓名满天下。深感威胁的刘玄便借大会诸将之机。举玉佩为号,使武士乘刘縯不备,一举将其击杀。
刘縯死后,刘秀能强忍悲伤,隐忍负重。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对大哥刘縯部将不私下接触,虽然昆阳之功推刘秀,但他不表昆阳之功,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刘玄本因刘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杀之,眼见刘秀如此谦恭,考虑到谋杀刘縯已然在民间引起公愤,故非但没有治罪于刘秀,反而封其为武信侯。刘秀受封后在河北的封地招贤纳士,务悦民心,暗中积蓄实力。
另一方面刘玄却是自诩高枕无忧,终日与妇人在后庭饮酒取乐,无视民间疾苦。三年后来自青州的赤眉军攻破长安,刘玄肉袒出降向赤眉军拥立的汉帝刘盆子献上玉玺,但在不久之后还是被赤眉军缢杀于牧马途中。此时的刘秀早与刘玄决裂自立为帝,并在绿林与赤眉两方鹬蚌相争得差不多后,一举出手将这两大为害中原十数载的兵祸彻底铲除,从而成为了军阀混战的最终赢家。
更始与光武的典故显然比平王东迁更为刘备所熟悉。两个典故与眼下的局势多少都有点暗合之处,不过前者的结局是光武中兴天下一统,后者的结局则是周室衰微列国纷争。由此也隐射出诸葛亮与张、习等人对未来的两种不同期待。此刻就看刘备如何选择了。
“孔明要孤效仿世祖乎……”刘备低头回味了一番诸葛亮所提的典故,跟着又兀自摇了摇头道,“当今天子天性慈爱,绝非更始之流,孤又岂能与之决裂。”
对于刘备对天子刘协的评价诸葛亮持不置可否的态度。在他看来刘协的品行或许优于更始帝,然而光靠纯良的天性并不能力挽狂澜光复汉室。更何况刘协连名义上的大一统都保不住,只能以“共主”之名勉强维系皇帝的身份。所以眼见这会儿的刘备面对刘协还有些犹豫不决,诸葛亮当即跨前一步,郑重其事地进谏道,“